在擊敗所有的競爭對手后,嘉谷和美國第三大谷物交易商高鴻進入了后期談判。
后期的談判關乎經營管理、文化沖突等帶來的磨合問題。
譬如高鴻被收購后關鍵的內部組織和經營結構變動問題。在美國,雇傭法和勞動法對于雇員就業的各個方面都有嚴格規定,一旦在交易條件上達成了保留原有員工團隊的協議,后續的裁員可能會引起軒然大波,甚至會引發法律糾紛,因此要極為慎重。
一般來說,國內企業的海外并購,為了達成目標,都會給出類似“不裁員”的承諾。但嘉谷明顯更有底氣。
嘉谷只對人才給出了承諾。譬如管理層,嘉谷和高鴻管理團隊達成了長期雇傭協議,并購后,嘉谷集團只會派駐一兩個代表,具體經營由高鴻原管理團隊負責。
還有就是高鴻的頂尖交易員。這些國際級的糧食業務人才,嘉谷一個都不放過,第一時間就開出了更高的薪酬,確保他們不會在收購的動蕩期被競爭對手挖去。
這時候就體現出并購私人企業的好處了。只要搞定了股東、管理層和公司骨干,普通員工連浪花都掀不起來。
在緊鑼密鼓的談判后,7月3日,嘉谷與美國高鴻達成共識,嘉谷擬以53億美元全資收購后者,收購價格包括購買公司100%股權和承擔的17億美元債務兩部分。
高鴻的谷物調運能力達3800萬噸,其中3000萬噸供美國本土銷售,余下800萬噸則多作出口。嘉谷本身的1500噸貿易量與此疊加,則總貿易量可達2300萬噸,將占業界推測的世界總貿易量2.4億噸的近10%份額。
嘉谷通過收購高鴻,不但充實了在美谷物收購網、增強自身調運力,還能進一步擴大對非洲以及中東等地的谷物銷售。
同時,因高鴻在美國肥料和能源市場亦有相當份額,擁有59座配備了混合設備和終端處理站的肥料廠,嘉谷收購成功后,如將在美農業生產資料零售業務整合,預計其在美肥料貿易額可提高到14%,攀至該國首位……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高鴻之于嘉谷,都是一頓豐盛的大餐了。
但要真正吞下這一頓大餐,還要得到各國有關反壟斷法的批準許可。
第二天,嘉谷就正式向中美兩國的相關機構提交了審查文件。
關鍵時刻還是自家人最給力。中國商務部最先通過裁定,宣布無附加任何限制性條件批準這筆交易。
要知道,齊政印象中,平行時空中,丸紅對高鴻的收購在中國的審定幾乎被拖了一年,而且最后還被附加了限制性條件批準——丸紅和高鴻繼續作為獨立實體向中國銷售大豆,組建兩支獨立的運營團隊,并在兩者之間設置防火墻,確保雙方不會交換市場情報。原因是“中國大豆高度依賴進口,國內大豆壓榨企業集中度低……議價能力較弱,此項經營者集中可能進一步削弱下游(中國)大豆壓榨企業的議價能力。”
但換成是嘉谷,中國方面巴不得市場集中,以保障關鍵大宗商品的供應渠道了,因此在程序范圍內是以最快的速度批準了這筆交易。
現在只剩美國方面了。
此時,無論是緊張的嘉谷團隊,還是競爭對手們,都在或屏息或做小動作中,等待著最后的結果。
理論上,對于丸紅商社來說,他們還是有機會的。只要美國司法部、聯邦貿易委員會等任何一家機構否決了這筆交易,他們都能借機翻身。
嘉谷團隊緊張的地方也在于此了。雖然該做的公關游說都做了,但誰知道美國政客會不會抽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