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托克港商港內最大的一個糧食碼頭,能停靠6萬噸級的貨船前來裝貨,也不僅僅是一個運貨碼頭,后面還有十幾個存放糧食的倉庫,最大的一個能裝20萬噸大豆,它們都是為大豆出口準備的……”
齊政聞言,臉上的笑容都真誠了幾分:“太感謝你們的出力了。”
齊政已經知道了,俄遠東發展部已經與國內的商務部開始了磋商,而雙方一致認為,擴大遠東地區對華出口農業原料、產品和糧食,以及豐富農業深加工產品對華出口,是中俄在遠東地區經貿合作的優先方向。
看得出來,為了讓嘉谷這面旗幟繼續在遠東飄揚,俄方著實是費了一定的心思的。
齊政滿意了,瓦西里馬上打蛇順棍上:“不過,遠東發展部也對嘉谷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希望嘉谷能引進更多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這同時也是我們的訴求。”
齊政自然知道,所謂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更多的就是嘉谷的大豆育種技術。只是,這也是嘉谷不肯輕易松口的。
他故作思考一會,才開口道:“這樣,我們嘉谷會在遠東推廣‘免耕法’,幫助大豆實現增產。”
“免耕法?”
“對!”
……
齊政帶著瓦西里來到阿穆爾州最早開發的嘉谷農場內,撥開密密麻麻的枝葉,只見地上鋪著厚厚的一層死葉片,都是上一茬農作物留下來的,大部分葉片已開始腐爛。
腐葉下面是黑色的土壤,由于葉片擋住了陽光,減少了水分的蒸發,所以土是濕的,攥在手心里一擠就能擠出水來。
“免耕法是一種新興的保水耕作方法,以‘最小耕作-腐殖覆蓋’構成自己的體系。‘最小耕作’是說要盡可能減少耕作,以免擾動土壤,造成水分暴露、蒸發。‘腐殖覆蓋’是說通過免耕將作物殘茬、秸桿保留在地表,任其腐爛;經多年累積后形成一個腐殖層,覆蓋地表。”齊政指著農場介紹道,“歐美國家很多農場早二十年就采用免耕法,土壤肥力保持得非常好,這也是它們的產量比其他國家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齊政純粹是欺負瓦西里對農業一知半解了。
“免耕法”其實不算是什么高深的農業生產技術,就拿俄羅斯來說,在前蘇聯時期,一些集體農莊就試驗過“免耕法”,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
不過,隨著集體農業體系的崩解,俄羅斯的“免耕法”試驗也就雨打風吹去了。如今的俄羅斯,特別是大豆的種植模式,基本就跟中國的東北一樣,都是采取“秋翻地,春起壟”的傳統做法。
但齊政不需要解釋這么多,他只要讓瓦西里知道,“免耕法”是一種國際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就行了:“你可能不知道,美國以及南美地區,大豆高產的兩大利器就是免耕法和轉基因大豆……”
這么一說,瓦西里就來興趣了。
大豆的出口已經成為了他的收入支柱,他好歹知道,美國、巴西和阿根廷是俄遠東大豆出口的主要競爭者。而從生產成本來說,遠東是要高于世界前三大大豆生產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