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增產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齊政急匆匆地回國,是因為,他有一點沒有和瓦西里透露,嘉谷的大豆增產,還有另一個大殺器。
奔馳車一路風馳電掣,直接通過中俄邊境進入黑省境內,直駛到海侖市。
嘉谷實驗室的負責人陳建章笑容滿面地等在那里。
“老陳,大豆開始收割了嗎?”齊政一下車就問道。
“正在收割,就等你了。”陳建章笑瞇瞇道。
兩人步行至豆田邊上,只見廣闊的平原上,目之所及,幾乎所有的地方都種上了大豆。眺望遠方,遼闊茂盛的“大豆海洋”與湛藍的天空被地平線分割,半人多高的大豆翻動著黃浪,預示著今年很可能會有一個極好的收成。
在農場內,除了齊政和陳建章,還有一大票“外人”——海侖市領導班子、黑省高官,還有中科院院士……齊政一一和他們寒暄后,就將視線轉移到正在收割的大豆田內,其他人亦如是。
一臺臺大型聯合收割機轟鳴著向前推進,一垅垅大豆轉眼間就被收割完畢,并且一次完成切割、輸送、脫粒、清選等作業;另一邊,工作人員則在忙著將大豆上稱,實打實收現場測產。
隨著收割進入尾聲,現場的氣氛愈加熱烈。
半晌,陳建章難抑激動之情地揮動著手中的記錄,大聲宣布:“我們研制的高產、高油脂大豆新品系‘嘉豆13號’,大面積平均畝產成功達到了425公斤!”
“嘩”的一聲,在場所有人都是滿面狂喜的表情。
齊政也是握緊了拳頭!
這一結果,刷新了我國大豆單產紀錄!
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這個高產記錄是建立在三萬畝的種植基礎上。
國內大豆品種儲備豐富,多年來,農業科研人員研究出很多大豆高產品種,單產紀錄記錄屢屢被突破。
但如果細看,就能發現,那都是小面積創造的高產紀錄;大面積示范畝產能達到200~250公斤的產量,都能讓研究人員高呼萬歲了。
可以說,嘉谷的大面積示范畝產,即使是拿來與國內最好的小面積成績相比,都是強得過分。
這種兩極分化,就像是貧富差距一樣,是窮人想象不到富人的富裕程度的差距。
一時間,在場的農業專家都是忍不住將陳建章圍起來,要求親自看記錄,亂七八糟的討論聲,也是夠混亂的了。
其中,一位頭發半花白的八旬老院士,沒有上前湊熱鬧,她雙眼泛紅地看著收割好的大豆,說話甚至帶上了顫音:“‘嘉豆13號’的出現,意義真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