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規模經營之爭、農業資本深化之爭、農業技術選擇之爭和農地制度變遷之爭,可被稱為當代中國農業轉型具有代表性的“四大爭論”。
后兩者暫且不提,前兩者在“嘉豆13號”的推廣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很顯然,嘉谷是認為,國產大豆的小農經營與現代農業要求背道而馳,“嘉豆13號”一出,國產大豆具備了全面發展規模種植的條件。
出言反對的人則認為,小農經濟在中國的存在具有歷史和現實雙重合理性,中國應支持小規模農業生產而非推動農業規模化。
兩派觀點都有相應的立論基礎,其曠日持久的交鋒難解難分,因此胡其遠早有準備。
他侃侃而談道:“大家都應該認識到,我國農業效率不高,競爭力不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農業經營的土地規模過小,制約了農業效率的提高。”
“我們現在農產品的成本絕大多數都比國際市場高,比如說糧、棉、油、糖、肉、奶,這都是老百姓生活不可離開的產品。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產不出來,而是產出來的比人家成本高得多,就給了國際農產品進入我國的機會,壓縮了我國農產品的利潤空間。”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的大宗農產品中,玉米、食糖、牛羊肉等產品的成本與國外的差距都在拉大,只有水稻、大豆和奶類的差距在縮小,為什么?最直觀的原因,就是這三者都因為有嘉谷的參與,實現大范圍的規模化經營,從而將平均生產成本拉了下來。”
下面又有人開口了:“你這只考慮農業的效率和農產品的競爭力,不考慮農民的出路在哪里?規模化就意味著強行讓農民離開土地,他找不到更好的就業,不能獲得更好的收入,那是要出大問題的。你想過依賴于大豆種植這個產業的農民怎么辦嗎?”
“按照嘉谷的方案,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式,能為滿足新需求創造新路徑。”胡其遠說得很自然。
“你這不是對嘉谷資本的迷信嗎?”有人按捺不住地諷刺道。
其實,無論是否認同農業規模化,但基本都不會否認農業資本化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農業資本深化之爭,也不在于農業是否需要資本深化,而在于進入農業的資本“從哪里來”的問題。
說白了,就是對于農戶通過積累或借貸的自有資本,或者政府部門所擁有的資本,譬如補貼等,他們就認為是無害的。但是像嘉谷這樣的“工商資本”下鄉,農民總是處于弱勢地位,誰知道哪一天就會形成利益勾結?
胡其遠則表示毫無壓力:“但你們不可否認,嘉谷資本下鄉后,帶來的是‘規模經濟效應’、‘知識溢出效應’和‘社會組織效應’三大正面效應。作為弱者的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獲得了不菲收益,同時依靠培訓、專業得到妥善安置;而農業通過嘉谷資本驅動,也實現技術升級……”
歸根到底,嘉谷的所作所為以及顯眼的成績,才給了胡其遠這樣的“嘉谷系”發力的底氣。
可以說,嘉谷狂飆突進的一路上,在中央部委也擁有了不少支持者。尤其是贊同農業規模化經營,贊同工商資本下鄉改造農業的“派別”,天然的就是“嘉谷系”。
這種基于理念上的認同,也讓嘉谷更容易獲得政府的支持。
譬如眼下。
胡其遠面向壓陣的領導,誠懇地提出建議:“我承認,無論是農業規模化,還是資本下鄉,也有不少消極作用,但我認為這都是可以通過相應的措施加以化解的。正因為如此,不如趁著推廣‘嘉豆13號’重整國產大豆產業的時機,將嘉谷作為一個大的試點,而不是因噎廢食……”
就胡其遠發改委副主任的級別而言,他的領導,對于今天的議題幾乎可以一言而定。
所以,當他看到領導微微點頭的時候,心里不禁暗喜。
他希望抓住這次的機會,為自己,也為中國大豆產業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而嘉谷,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最靠譜的“奠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