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談嘉谷的特種根瘤菌劑吧。”
當施羅德笑瞇瞇地說出這句話時,卻是滿心的無奈。
對于中國的大豆振興計劃,邦吉不是沒有關注。
甚至于,中國人推廣的大豆新品種畝產高達400公斤/畝的“傳言”,在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游說中國回來后,也不是什么秘密。
但是,像很多西方人對中國骨子里就有那么一種高高在上的味道一樣,邦吉內部對于類似的“傳言”,也充斥著濃濃的傲慢與偏見。
在經過一番調查之后,邦吉首先確認了一點,中國人推廣的大豆品種依然是傳統品種,而非轉基因品種,擔心就消弭了大半;如果非要說還有什么要關注的,大概也就是配套的根瘤菌制劑了。
但是,通過接種根瘤菌制劑,使大豆平均增產10%,已經是國際上公認的常規技術,在發達國家還真的不算什么“秘密武器”。
在美國,大豆根瘤菌生物固氮技術的普及能達到60%,這也是美國大豆高產的原因之一。也就普及率還不到1%的中國,才會將根瘤菌劑當做寶。
自然而然的,邦吉也沒有太重視中國大豆產業發生的嬗變。
只是,當嘉谷的特種根瘤菌制劑能使大豆平均增產30%~50%,這就不算什么“常規”技術了——這個數據,是從中國第一波中早熟大豆收獲后得出的。中國人在南方與甘蔗套種的大豆,據說并沒有換種最高產的“嘉豆13號”,只是普及了嘉谷的特種根瘤菌制劑,就迎來了產量的暴增。
這種實實在在的成果,不比任何嘴炮或者實驗室的數據,再堅持認為中國人是虛張聲勢就是腦殘了。
齊政也不意外邦吉會第一眼就看上嘉谷的特種根瘤菌制劑。
作為一種配套技術,不用經歷復雜的圈地,不用經過辛苦的開荒,不用增加勞資雙方的矛盾沖突,只需要在現有的大豆種植園內推廣,就能有明顯的產量增長,實在是再有價值不過了。
這樣的技術,對于在美洲控制了大豆種植主要份額的四大糧商,有著非凡的意義。
所以,盡管對于邦吉誤判形勢極為無奈,施羅德也只能飛快地轉動著腦筋,準備應對齊政的獅子大開口。
齊政卻表現得像個純粹的好基友:“基于我們與邦吉的良好合作關系,如果邦吉需要,我們非常樂意分享特種根瘤菌劑……”
瓦特?就這樣?嚴陣以待的施羅德像是一棒子打在棉花上,差點閃了腰。
施羅德不相信這廝會這么好說話,他的眼神,他的表情,都告訴齊政,別想騙我,什么條件,說吧。
齊政笑笑,接著說道:“只不過,我們的特種根瘤菌制劑,邦吉估計掌握不了,也用不上。”
施羅德心里咯噔一下,嘴上卻不服輸道:“你可別小看我們。如果說育種不是我們邦吉的強項,肥料這塊業務上,我們還是有很強積累的。”
以根瘤菌為生產菌種制成的微生物制劑產品,歸根到底不過是一種菌性肥料。
齊政當然不會小看邦吉在肥料領域的積累,任誰也不敢小看南美的肥料霸主啊。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