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蒂猶豫了一下,道:“你是說,轉基因技術?”
“你說的沒錯。”編輯鄭重地道:“讓美國大豆走向世界的,是劃時代的轉基因技術,以及資本。”
“譬如孟山都的轉基因種子,是和草甘膦是捆綁的。轉基因種子,對水肥條件、對機械投入的要求也很高,這要求必須大面積種植,才有規模經濟,才能降低單位成本。而這套系統,要求必然加大農業投入成本,這就迫使大豆生產者與資本聯合起來……”
“是成為資本的奴隸吧?”凱蒂諷刺地接了一句。
總編充耳不聞,繼續道:“你采訪了潘德爾,應該知道,中國大豆生產體系幾乎是另起爐灶,這是不符合美國利益的。”
凱蒂這時候已經懶得計較究竟是不符合誰的利益,她的眉頭皺了起來:“但是,中國人實實在在改變了大豆產業,這不是我們不爽就不存在的。”
“我知道,但是,怎么在技術上追趕是科學家們的事情。我們的任務,是做出符合輿論期待的報道。”總編嘆了一口氣道。
“符合輿論期待?”不知怎的,凱蒂聽到這個形容,有點想笑。
總編讓自己的語氣放輕松點,道:“說歸說,中國人的新品種,還是挺厲害的。”
“嗯?”
“但不同的品種更適宜不同的區域。你可以重點關注一下支撐中國大豆生產的獨特的光溫水土資源嘛,比如較大的溫差,年日照時數,豆田的有機質含量……總而言之,中國大豆產量能暴增,肯定不僅僅是種子的內因,還有外在條件的因素吧。”總編分析得條條有理。
凱蒂卻一臉蛋疼的表情,呃,雖然她沒有蛋。
外在條件再好,也只是為大豆生長提供的外因,內因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啊,什么時候還能反過來解釋了?
總編熟視無睹且不容置疑道:“至少在風向變化之前,你就按照這個方向報道吧。”
說完,總編將凱蒂的報道遞回去讓她修改。
凱蒂呆在當場,看著自己精心撰寫的報道中特意加粗的“東方魔豆”,半晌才喃喃自語:“這樣自欺欺人,有意思嗎?”
……
不管怎么樣,“輿論自由”是抗不過資本意志的。
具有顛覆性意義的“嘉豆13號”陸續在美國見諸報道,但很少有頭版頭條的待遇,更不要說“革命性”這樣的贊譽字眼了。
有意思的是,報道中多是類似的輿論導向——“中國大豆有點意思,但推廣價值有多高,尚待驗證”巴拉巴拉的。
只是,美國媒體影響力雖強大,卻也掩蓋不了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