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就是這么厲害,吹捧起來什么方向都能給你討論出個意義來。”實驗室大佬陳建章過來匯報工作,說起媒體宣傳也是莞爾。
自從媒體對“嘉豆13號”展開了報道,作為嘉谷體系內的科研大佬,陳建章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此前,即使陳建章在圈子里聲名卓著,也很難傳播到普通公眾的耳中,其知名度還比不上十八線小明星。
但是,當“嘉豆13號”一豆成名后,他的名字的傳播度就高了。
媒體習慣了夸張的口號,動不動就將這個叫父親,那個叫母親的。要不是陳建章堅持推辭不就,什么“非轉基因大豆之父”之類的頭銜早就一股腦扔到他頭上了。
陳建章不是明星型學者,饒是接受了幾次媒體采訪,依然很難適應媒體的無腦吹。
看看——“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種糧食可吃,那么我們希望它是什么?是玉米嗎?是小麥嗎?我想不是,它應該是大豆,是我們中國生產的非轉基因大豆……”
陳建章只能尷尬而笑:“我都想讓公關部引導一下輿論了,這樣的吹捧簡直無法直視。”
作為一名嚴謹的科學家,他面對這種言論,差點自己站出來反駁了。
——大豆不能作為主糧,不是沒有原因的。豆類當中蛋白質含量較高,但以蛋白質供能,并不是蛋白質最主要的生理功能,還會脫下含氮的廢物,增加肝腎代謝負擔。
而相比之下,谷類當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以淀粉為主,消化起來相對輕松,同時能夠提供較高的能量,以作為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
所以,盡管“嘉豆13號”在產量上實現了對主糧的跨越式追趕,陳建章還是不敢將大豆與主糧的重要性等同的。
“宣傳嘛,媒體很多時候只要政治正確,觀點出格點沒準還能增加點噱頭。”反應過來后,齊政倒是很看得開。
無他,主旋律,就是一劑強心劑!
2013年里,發生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或熱鬧,或標志,或扯淡……總而言之,大多不是什么積極性導向的大事。
上半年,最符合主旋律的大事就是“神十天宮對接,嫦娥玉兔奔月”,為我國探月工程開啟新的征程。
但天空太遠,不如田間的大豆來得親切。
這不,下半年,劃時代的“東方魔豆”成為了一個時期的標志,普通民眾的討論度都熱鬧不少。
但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無論靠譜或不靠譜的媒體宣傳,頂多算錦上添花;“嘉豆13號”真正的地位,可不僅僅體現在增產上,還有學術上的影響。
“實驗室的成果發表在《細胞》上了?”乍一聽到這個消息,齊政立馬坐直了。
陳建章嘴角掛起了笑,輕咳一聲,點頭道:“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上,我是通訊作者……”
《科學》、《自然》和《細胞》都是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當然,基于帶來大豆“綠色革命”的“嘉豆13號”的研究,混個發表資格還是沒問題的。
齊政驚訝的,也不是發表在《細胞》這一成就本身,而是陳建章他們的研究竟然提前這么多就完成了?
齊政接過《細胞》期刊,翻開一看,目光一瞬不瞬地盯著《細胞》的內頁。
——《細胞》將實驗室的論文安排在了目錄后的第一頁。
也就是說,整份期刊的第一個位置,是屬于陳建章的。
盡管還有封面論文和封底論文與之相競爭,但這幾乎就是最好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