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集團的代表歪歪嘴,滿臉的悻悻然。
中化集團下屬的中化化肥年銷量超過1000萬噸,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化肥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種子和農藥企業之一;以農業投入品(種子、農藥、化肥)為依托,中化農業正布局農業未來發展,在土地托管、農業服務方面發力;但和嘉谷組織的那些像狼群一樣的合作社相比,中化的那些布局就不夠看了。
“東北地區出現的農業結構調整,是一場深刻變革;有了好的起步,中央希望能夠繼續深化……”
韓部長就像是在給嘉谷拉仇恨,每總結一個要點,最后都要拿大豆產業和人參產業的亮眼之處舉例說明。
雖然全程沒有提起過“嘉谷”,但嘉谷又無處不在——在座的誰不知道,這基本都是嘉谷的手筆。
又或者說,韓部長就是在表彰嘉谷。
——反正齊政是當來參加表彰會的。
伴隨著或明或暗縈繞的目光,齊政穩穩的坐著,看著前后左右的中老年央企干部,似笑非笑。
未來一個時期,美國推出量化寬松政策、國際貿易壁壘增多、投資貿易規則變化等外部因素;傳統優勢正在慢慢喪失,各種生產資料、成本逐步地上升,擠壓了盈利空間等內部因素,無論是民企,還是國企,面臨的競爭環境都將日趨復雜。
尤其在農業領域,這不僅僅是背后財力的角逐,更是效率、效益的綜合較量。
嘉谷給出的第一服“猛藥”,就是轉型升級。而調整優化結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這劑藥方中,一個都不能少。
很自然地,就從農業部部長口中,提前兩年,聽到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鮮表述。
以前國家對農業的宏觀調控,采取的策略是用收儲、補貼等方式刺激生產——好了,供給端拼命地生產,導致產能過剩,以至于資源消耗過度,污染加重。
齊政知道農業未來的改革需求,嘉谷也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于是,在體量不算大的國產大豆產業和人參產業,今年均出現了面貌一新的局面。
從供給入手,改善供給結構,在大豆產業和人參產業均取得了明顯成效;齊政希望國家看到,而國家也看到了,這就有了“農產品供給側改革”。
當然,現在才是提出概念,離正式推進還有一定的距離,但,這就是高層的風向!
參會的國企高級干部都是人精,他們或許不懂技術,但一定會看風向——不會看風向的家伙,早就在一輪又一輪的篩選中,被踢出局了。
因此,當進入研討交流階段,齊政鼓起戰斗**的時候,面對的,卻是一張張“慈眉善目”的老臉。
國糧集團的寧老總第一個找到了齊政:“齊董,聽說嘉谷對美國高鴻的整合很是順利?”
齊政一愣,然后笑得暢快,道:“是的,我們準備得很充分,整合效果自然也不錯。”
寧老總笑呵呵地又說了一遍賀喜,才低聲道:“我們準備收購來寶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