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嘉谷是創造綠色最多的企業?我看不見得。”
在一班飛往肅省金川機場的航班上,記者裴勝隨意展開一份報紙,就見頭版印著嘉谷的Logo,橫排用粗體字寫著:全球創造綠色最多的企業。
裴勝一下子精神起來,一個字一個字的往下看。
報道里介紹了晉省的能源林計劃,稱其為“可能改變中國能源結構的工程”;其中著重指出這個工程的創造者,國人耳熟能詳的嘉谷集團。結合嘉谷的沙漠大開發計劃,以及遍布全國的農場,報道最后盛贊道:嘉谷不一定是全球賺錢最多的企業,但一定是全球創造綠色最多的企業!
他的副手,實習記者小武顯然也看到了這篇報道,探過頭來不解地問道:“裴哥,這報道我看著有理有據啊,怎么了?”
“哼哼,小武,你還是太天真了。我咨詢過專家了,沙漠沒有辦法治理的,錢是白花的,目前的治理方法都是效果低微的。”裴勝低聲道:“但你看看這報道——‘經過多年治理,成功修復和改善該地區生態環境:降雨量增長5倍,由不足70毫米增長到近400毫米;沙塵天氣次數減少98%,由每年80多場減至1-2場;生物種類增長10倍多,由十幾種增至100多種’,你看看,這不是扯淡嗎?”
“不至于吧,你看上面說的,‘一條橫亙在兩大沙漠的綠色長城延展開來,衛星圖上清晰可見’,這一驗證就知道了,做不得假吧。”小武措辭謹慎道。
裴勝聲音稍大了一些,道:“都是假象。你想想,哪怕嘉谷將兩大沙漠都綠化了,才多大?這么狹窄的一片空間,靠自身治沙改造,能改變氣候,讓降水增加5倍?難道嘉谷在沙漠上空蓋了一個能鎖住水汽的大棚?”
“再說了,哪怕是十年二十年,對于沙漠治理來說時間都算緊張了,嘉谷治沙才多久?急功近利,降雨又少,地下水再豐富,也會很快耗盡地下水,重新沙漠化。”
“……裴哥,兩漠水庫是深層水循環,能源源不斷補充的,還調水補充黃河呢!”小武小心翼翼道。
“那更糟,過度抽取地下水,重返荒漠化的速度更快。”
“……”
小武的態度并未改變裴勝,他更是向自己的副手打氣道:“我們必須謹慎起來,明白嗎?這篇報道的記者肯定是被嘉谷收買了,我估計到沙漠里行動會不自由,我們就裝作是游客。記住,我們有能力,也有義務向世人查明嘉谷治沙的真相。”
小武不管內心怎么想,此時只能點頭稱是,也算是統一了思想。
裴勝滿意地點點頭,又憤憤的低聲罵了一句:“我就不信找不到嘉谷的破綻了,該死的良心企業!”
作為一名記者,裴勝盯上嘉谷有一段時間了。
進入互聯網時代,特別是自媒體時代之后,人人都可以發聲,也讓媒體的競爭更為激烈。
相聲里說“理不歪笑不來”,換了媒體領域就變成了“理不歪流量不來”。媒體為了換來曝光量,從鋪天蓋地的信息轟炸中脫穎而出,內容那是越來越獵奇,只有這樣,才能博人眼球,增加量。
簡而言之,在當今時代,人們可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但資訊的泛濫,也很容易蒙蔽大家的雙眼。
裴勝是一名對事業“有追求”的記者,而記者的價值就體現在挖掘到大新聞。
裴勝將目標放在了嘉谷身上。
嘉谷名頭多響亮啊,金光閃閃,家喻戶曉,但這就是他想要的——沒有什么比將一家明星企業掀落馬更有成就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