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嘉谷聯合肅省省建投集團治沙裝備研究院,經過二十多次的實驗、改造、完善,研究出的目前世界上首批讓治沙機械化、效率化的專業裝備。
立體固沙車將鋪設所需要的麥草放在草料箱內,通過橫向輸草機構和縱向輸草機構的運轉,將麥草分別運送到工作位置,然后橫向壓刀和縱向壓刀開始工作,完成草方格的鋪設。
比起以前的人工草方格固沙,立體固沙車每天可鋪設草方格約50畝,效率可達到人工治沙的50倍。
據說治沙裝備研究院還在積極研發固沙車所配套的樹、草種子點播機、植苗機,日后,可能會進入全面化的機械化治沙時代。
當然,不管將來如何,現在的治沙人,盡管減輕了一定的工作量,但依然要靠著一把鐵锨兩只手,不斷將綠色向沙漠腹地推進。
幾年的見證,夏云生已經知道了,沙漠里就是這樣,可以借助機械,但無法依賴機械裝備;最可靠的,永遠是人,也只有人。
“向沙漠腹地開戰!”這是嘉谷治沙團隊吹響的戰斗號角。
嘉谷員工、搬遷過來的農牧民、志愿者一起上,扛著樹苗,拿著鐵鍬,挖了一個坑又一個坑,新一輪的綠洲正在接續。
累了,便席地而坐,喝著涼水吃涼面,歌聲響亮——“綠色原野,青色山坡,蔚藍天空多遼闊……”
熟悉的畫面,熟悉的力量。
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夏云生都覺得力量在澎湃,那是來自內心的戰栗。
還有感同身受的快樂與感動!
望著這些與自己相似的普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穿過重重險阻,聚集在一起,付出巨大的努力,并最終創造奇跡,夏云生只覺得自己的眼眶都濕潤了。
就是這種情感,讓他在嘉谷人力部詢問是否愿意將職業生涯的第一站,定在沙漠中的時候,差點一口答應了。
但理智阻止了他的沖動。
他相信,樹一棵接著一棵栽,草一片接著一片種,嘉谷人一任接著一任干,用綠色征服阿拉鄯沙漠是遲早的。
但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吃這個苦。
別人還只是想象嘉谷人治沙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夏云生是親自了解過治沙人的苦——年紀最大的一位嘉谷治沙人,只要伸出手,所有人都會被震撼。那雙飽經風霜的大手干枯如樹枝,十個手指關節因拿刨土種樹變得粗大變形,難以屈伸。
這讓他捫心自問,如果是自己,能堅持多久?
夏云生像一個普通的游客一樣,站在遠處,默默看著治沙人的的不屈與抗爭,思考著自己的未來。
就在此時,身后突然傳來一聲驚呼:“表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