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情況是瞬息萬變的。變化之快,乃至今天得出的結果,明天便可能是錯的。
短短一周時間,不同地區相繼確診了四起非洲豬瘟疫情。
最令業內人渾身發冷的,是最新發現的一起疫情,那是一個大型養豬場,年可出欄十萬頭商品豬。
經過幾天的“科普”,所有人都知道了,豬一旦感染非瘟,就相當于被判了“死刑”——不是病死就是被撲殺。
數以萬計的生豬被撲殺,殘酷不?
當然殘酷。
但為了阻斷疫情傳播和蔓延,這是啟動應急響應機制下的必然抉擇。
問題是,那是一家擁有國內較先進的設計理念,有空氣過濾設施的大型養豬場。雖然其生物安全度不是最先進的水平,但也證明了一句話:非瘟面前,豬豬平等。
生物安全度較高的大型養豬場都中招了,對養豬人的精神打擊可想而知了。
可以說,也就短短幾天時間,業界所有養豬人的心態都徹底轉變了。
無論何種規模的豬場都在提高自己的生物安全水平,尤其是大型養豬場,無不學習嘉谷養豬場,將自家的生物安全水平提升至能做到的最高等級——大型豬場被感染后的損失太慘重了,辛辛苦苦養肥的生豬被成群成群的撲殺,換做誰都心痛到無法呼吸。
這時,業界才恍然醒悟,你大爺還是你大爺,率先進入防控狀態的嘉谷系養豬場,估計早就預料到了這一天。
但事實上,就算是齊政,也被眼下的態勢驚到了。
他隱約記得,平行時空中的非瘟病毒是在三周內“才”侵襲了五省的家豬,對比當下,蔓延態勢再一次出現了偏差。
但齊政想想,又覺得這種偏差,與其說“從天而降”,不如說是“有兆在先”。
如果是三年后,號稱“史上最嚴”畜牧業環保政策已實施了三年,各地紛紛劃出針對生豬的“禁養區”,甚至一刀切的“無畜區”。
這其中合不合理暫且不說,但生豬養殖的集中度卻因此提高了不少。因為當環保成為考核標準,最先被淘汰的就是農村的粗放型養豬散戶。
但眼下,飼料營養不科學,往往是家里的剩飯給豬吃;豬舍臭氣熏天,豬排泄物不加處理排放;抗疫情能力極差,疫苗、醫療和疾控能力缺失,一場疫情就把“二師兄們”集體送回天庭的粗放型農戶養豬模式,未經環保政策的殘酷淘汰,在非洲豬瘟悄然席卷之時首當其沖,整體損失也可能會比三年后要更加嚴重。
當然,有了嘉谷這個變數,一切猶未可知。
齊政敢這么說,也是因為嘉谷農牧已經走出了“個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開始了嘉谷特色的“聯防聯控”。
“所有嘉谷系養豬場都已經升級生物安全水平,制定了合理的防疫流程并監督落實。實驗室也掌握了用熒光定量PCR檢測非瘟病毒的手段,我已經報批政府,申請檢測資格。”形勢突變,李東亮也趕回來給齊政匯報非瘟防控進展。
養豬是個系統工程,防控非瘟也是系統工程。在戰略部的協調下,整個嘉谷體系如開動的精密機器一樣,有條不紊地運轉起來。
檢測手段很重要,特別是“非瘟”爆發之初,沒有市售診斷檢測試劑,很多地方豬場都不知道自己的豬只罹患的是什么病,更別說針對性的上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