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泛渤海海洋牧場建設項目正式立項。這也意味著,從申請到立項,經過近一年的時間,這個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海洋牧場建設項目終于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泛渤海海洋牧場建設項目是震撼性的。
這個項目的出臺并非偶然。
水產養殖是近三十年來在全球大農業板塊中增長最快的動物來源,是應對人口增長對動物蛋白需求的重要手段。用聯合國糧農組織相關專家的話來說,要讓全世界吃飽飯,需要依靠農業,尤其是水產養殖。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多億,滿足人類對食用水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將是一項緊迫任務,同時也是一項艱巨挑戰。某種程度而言,作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養殖國家,這是人類社會賦予中國光榮而艱巨的使命。中國如果能探索出一條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世界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無疑是作為漁業大國地位向強國提升的核心內涵。
而作為中國農業領域的龍頭,嘉谷在08年就已經提出“以海洋為糧倉”的構想,開始逐步建立大型海洋牧場示范基地,并針對性地制定了研究計劃。
數個海洋牧場示范基地的成功、國民對優質動物蛋白的迫切需求以及海洋生態惡化的壓力,讓國家不得不正視以海洋牧場為代表的“海洋農業”力量,并最終促成了泛渤海海洋牧場項目!
渤海海區成為中國最大的海洋牧場建設區,也不是偶然。
海洋牧場,歸根到底是人類有意識地改善某一海域的環境條件及其生物區系的主要成員,采取海洋生產農牧化的途徑,以顯著提高海域的生產力。
遠離大陸架的深海區首先被排除,盡管這些地方在未來可能會被用于水產養殖,但考慮到當前的技術和對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和服務需要,深海區不是目前技術的最佳選擇——舉個例子,在一些海況復雜的海域,投入巨資建成的人工魚礁,很容易被海流沖得無影無蹤,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容易成為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暗礁隱患。
而三面都被陸地環繞的渤海區域,海浪較小,海流平穩,平均水深約20m,大量陸源有機物和營養鹽隨河流入海,成為魚、蝦、貝、蟹、參等海洋經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海鹽的主要產地——如果刨除環境受到污染的因素,這簡直是完美的海洋牧場建設區。
當然,區區環境問題,顯然無法阻止嘉谷向海洋發展的腳步。
“耕種海洋,為未來16億中國人打造糧食基地,新的食品安全秩序正在納入嘉谷的軌道!”——人民日報。
超過300億的投資規模,這么大的一塊蛋糕,又被各大媒體濃墨重彩的報道,讓全國大大小小的企業想不注意到都不行。
事實上,嘉谷也需要他們。
因此,在項目負責人陳哲年忙著排除航道、海洋保護區、近海鉆井和礦區等不適合建設海洋牧場的地區之時,齊政默默開始了撒錢之旅。
中建的人來了,齊政就握著對方的手,承諾定制人工魚礁。由鋼筋混凝土、鋼材或陶瓷材料制作而成的新型人工魚礁,是海洋牧場必不可少的建設材料。
中船重工的人來了,齊政就拍著對方的胳膊,承諾購買改裝船只、網箱、圍欄、養殖工船等養殖智能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