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難聽點,開弓沒有回頭箭,數十億的巨資花出去了,要是沒見到響動,你也把它撈不回來了。
如果是花在嘉谷實驗室身上還好,嘉谷人對嘉谷實驗室的能力很有信心;但是,相對的,他們對其他研究單位就沒有太大信心了。
可惜嘉谷實驗室的實力主要體現在生物技術上,綜合應用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空間信息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海洋牧場上,嘉谷只能提出需求,提供經費,通過產學研三方聯合突破。
齊政倒是不太可惜,笑笑道:“就當是交學費好了,從好的方面來看,這是開辟新的產業賽道所必需的代價。”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齊政心目中,或是在上層決策者心中,泛渤海海洋牧場建設項目,代表著的從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海洋基建項目”,還有在海洋開發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等領域開辟新賽道等多重意義。
很多人可能有種印象:歐美等白人發達國家,生活真心放松,沒事coffeebreak,下午四五點就下班非常正常,整個社會處于放松的狀態。而東亞國家,即使是已經發達起來的日韓,包括已經算是比較發達的中國一線城市,卻無一例外都是高度辛苦,加班加點的工作是常態,生活壓力感覺巨大,甚至于不敢生孩子……
這還有個很貼切的形容——“東亞地獄模式”。
這當然不是東亞人命賤,或是智商不高,恰恰相反,被中華文明輻射的東亞國家國民,公認的勤奮和智商偏高,所以靠譜的解釋應該是,產業賽道太少了。
簡單來說,東亞主要經濟體的產業高度同質化,就是說大家高度擁擠在相同的幾個產業里面進行競爭,可能有十個人爭搶一個高薪職位,每個人都付出十分的努力,最終只有一個人如愿,另外九個人的努力被浪費——什么是“地獄模式”?這就是了。
導致這種情況的因素很多,譬如日韓沒有獨立的發展環境、天賦弱勢的限制等,這就不多說了,關鍵是破局。
破局的辦法其實很簡單,無非是占領或開辟更多的產業賽道領域;難點只在于怎么占領或開辟。
譬如以海洋牧場為代表的新興海洋經濟模式,本來就是高投入門檻和高技術門檻,如果不能從市場獲取收益,可以說風險極高。
問題是,其他東亞經濟體,要么是本身的市場體量很小,市場驅動力不足;要么是有市場需求,但既沒資金也沒技術,想都不敢想。
最后,東亞產業升級最大的希望,還是來自中國。
從這個角度看,嘉谷已經處在開辟新賽道的先頭部隊行列,如同任老總所說的“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的困境,前進在迷航中……”
所以陳哲年真正的擔憂是花錢如流水嗎?不是的,他真正擔憂的身處“無人區”的這種迷茫——畢竟是浩瀚大海里的事兒,不易歸結出簡單的因果。投入這么多資金進去,收益不理想咋搞?
他唯一不知道的是,有掛在手的自家Boss,敢于投入重注的原因也在于此——畢竟是浩瀚大海里的事兒,可做手腳的地兒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