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盡管如此,大家還是明白,這也已經很了不得了。
陶行知停歇了一下然后繼續。
“所有工地基本全都處于是24小時飽和施工狀態,工人以三倍于常規要求的數量實行三班倒工作,并且大量使用完成品材料和金屬焊接材料,盡量省去灌注施工,或分段避開等措施”
“值得欣慰的是,在前期,我們經歷了解決技術難點的經驗積累過程后,超級工程的施工速度正在逐步加快,效率也在越來越高,只要明年能位置相對穩定的環境,那么到時候數百個建設目標,就會迎來驗收高峰期”
這點會議室里的所有人還是認可的,以華國目前的狀況,外加同國際社會和同曙光協會的加深交流,只要沒有太夸張的突發情況,這個目標絕對可以實現。
“不過,數量還是少了啊”
一名住建部門的領導在下面感嘆了一句。
沒辦法,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即便加上后續跟上的數百個衛星基地計劃,依然不可能讓全國人都處于庇護之下。
首要保護的自然是高精尖領域人才和戰斗人員家屬。
“沒錯,但在不知道以后局勢究竟會惡化到什么程度的前提下,首先得保障在最極端情況下我們依然有反擊之力,此外,我們也還是有數種補救方案的。”
大家都知道所謂補救方案是什么。
就是“城衛圈計劃”。
但其實那不過是依托一些重鎮,建立外圍密密麻麻的防御點,內部則以掃蕩方式“定期消毒”。
“城衛圈計劃,和其中的關鍵,以我們所有應對過的異變事件為依據研制的移動式組裝防御兵站”
這其中的一個小插曲是,移動兵站的設想也是詢問過曙光協會的,畢竟當時設計的時候很擔心會無用,在得到肯定答復才立的項。
陶行知加大了一絲聲音,用激光筆指著屏幕上的一個軍事裝備。
“很高興告訴大家,兵站已經試驗完成,批量生產工作已經進入審批階段。”
屏幕上,進隊也呈現鳥瞰式拉進,一個組合軍事單位出現在所有人眼前。
每個兵站整體有五兩集裝箱大卡組成,并配合一輛大臂力吊車。
三維演示中,五輛集裝箱卡車內還會各自帶一輛小型起重車輛,以模塊化組裝和吊裝的形式搭建兵站。
運輸車不限于卡車,甚至還能換成履帶這兩,只不過模塊分裝使得載具數量需要增加。
常規情況下,組裝完成的時間是2個小時,而拆卸則頂多半個小時,遇上緊急情況,可以只拆卸關鍵活力武器,其他分體可以舍棄,則不需要5分鐘。
成型后是一個梯形柱體外觀,組成后高度6米,長15米,寬8米,分上下兩層,底部和頂部都覆蓋金屬裝甲,前后上下各面復合裝甲厚度均為100毫米,外設配備高壓電近衛圈。
主要武裝有頂端兩門30毫米高火力陸基近防炮,和頂端兩門120毫米高精度滑膛炮塔,機槍位更是多達12個并且可拆卸更換。
此外還會擁有火箭彈發射臺和照明設備,也留存了照明彈炮口。
每個移動式組裝防御兵站配備三十名精銳士兵。
而在兵站外圍,根據實際情況還會有坦克裝甲車等單位。
陶行知的激光筆一按,屏幕上以一個模擬城市為例,在外圍星星點點密布數量眾多的兵站。
鋼鐵猙獰
這是移動式組裝防御兵站首次在很多人面前以圖文形式亮相,眾人心中都是類似的詞匯。
“每一座武裝兵站,在理想化情況下,配合空地其他近程遠程軍事力量輔助,可以控制兩公里區域”
說到這,陶行知頓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