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崢沉迷解題的時候。
他并不知道,**華已經瘋狂抓頭很久了。
太陽?核聚變?核反應方程?
**華,亂了。
越亂,就越會被恐怖的題面迷惑。
越亂,就越難發現簡單純粹的解題思路。
不知亂了多久之后,**華瞄向了第二題。
這是一道小球撞桿兒,算動能和速度的經典題目。
這個好,有套路。
動能、動量守恒的公式套上去就對了。
然而,他錯了。
他并不知道,物理競賽中。
越是看似恐怖的題,它其實越簡單。
越是什么小球和桿兒之類的弱智玩意兒,反而越難。
比如人造衛星軌道,太陽核反應之類的東西,雖然題面很壯闊,但也只是考驗的是你的應用代入能力罷了,只要把物理環境和簡單的知識串在一起,總能輕松地給出答案。
反而小球和桿這些鬼東西,對你的考核精細到恐怖的程度——
球撞到桿的哪里?
桿會產生怎樣的扭轉?
扭轉到極限后,又會怎樣搖晃回來?
最終會停留在什么狀態?
對了,這個桿兒的兩端,還各綁了一個小球兒。
這種復雜的狀況,祭出微積分一步步分析,基本已成定局。
**華在這個過程中,無疑越陷越深。
他開始深深地懷疑起自己。
為什么學了這么久,反而連小球細桿這種弱智題都搞不懂了?
苦痛之中,**華的肚子也不爭氣地咕嚕起來,有些扛不住了。
其實,這道題著實也難了李崢很久,遠比太陽核聚變要久。
只因計算步驟,實在是太復雜了,比數學考試還要難很多。
至于林逾靜……
她用了一種角速度和角動量的奇特的方法完成了解題,完全繞開了過程分析和求導計算,早已開始做第三題了。
這三種境遇,也完全體現了三個人的風格。
李崢:A→B→C→C……→C
林逾靜:A→(奇怪的思路)→Z
**華:A→?→B→?→A?→C?→……→???
……
辦公室內的戰爭打的火熱,辦公室外卻很悠閑。
陶菲菲打水回來的路上,正好碰到了接受采訪歸來的俞鴻。
雖然平日沒有太多的交集,但面對競賽,面對對于如何培養李崢和林逾靜,俞鴻破天荒地熱情起來,拉著陶菲菲就不讓走了。
“小陶,你可千萬別小看李崢。”
“這個人的進步速度非常恐怖。”
“而且他是全方面,沒有知識死角的進步。”
“最后贏了李崢幾分的那個史洋,可是從小就泡在化學實驗室,多少年一遇的化學天才。”
“結果李崢的理論分不還是比他高?要不是實驗機會有限,結果還不好說呢。”
“你就聽我的,直接給李崢樹一個最高的目標,往前沖就對了。”
陶菲菲聽得連連點頭,但也有些不以為然。
在她眼里,化學競賽與物理競賽的差距,大概相當于亞運會和奧運會的差距。
差距的核心在于,化學有大量硬吃的知識點,而物理更拼天賦。
這就導致那些真正的妖人,根本沒精力也沒興趣投入化學競賽,只有物理競賽才能提供給他們施展才能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