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點30分整。
就在影院旁邊的麥當勞,新老兩代物競狂人,同時提筆。
神王爭霸之太空競賽,正式開始。
雖然這不是什么正式競賽,甚至連卷子和規則都沒有。
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戰況的激烈程度。
對于真正的物理狂人來說,這樣的巔峰切磋,甚至遠比功利性的競賽要熱血沸騰。
在這種沒有卷子,也沒有規則的情況下,正常人連要比什么、算什么都無從下手。
但他們知道,根本無需一言一語,他們都知道。
那就是譜寫真正的《流浪星球計劃》!
對普通影迷而言,《流浪星球》是足夠過癮的,但其中有些物理詞匯難免半懂不懂。
對科幻愛好者而言,《流浪星球》是盡興的,每一個與太空相關的概念和鏡頭,都讓他們興奮不已。
對硬核物理大佬而言,在盡興的同時,卻又是遺憾的。
只因電影中的物理學部分,太模糊了,太寬泛了。
地球如何停止自轉?如何離開原有軌道?引力彈弓又是如何計劃的?
這些最有趣的細節通通沒有。
明明,整部電影里,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是至關重要的角色。
但卻一個都沒有露面。
不僅如此,在電影里,工程師、程序員、軍人,甚至是司機,全部都是英雄發揮。
唯獨科學家,連張臉都沒有。
好像就是一幫只會說“哎呀沒戲的”,“等死吧諸位”的廢物。
不夠意思,太不夠意思了。
這種災難片式的救火翻盤自然有不錯的觀賞性。
但對真正的硬核大佬來說,他們更愿意見到科學家們爭論與演算的過程。
而這些過程通通都被一個叫做“莫斯”的逼給一筆帶過了。
不爽,不痛快。
要用自己掌握的物理學知識,將這一切補完。
這才算完整的觀影!
這就是他們的卷子,一張要填寫上整個《流浪星球計劃》的白紙。
規則同樣也無需多言。
誰的計劃更準確、細致,更具備可實施性,誰就勝出。
誰若是犯了錯誤,多一個0少一個0之類的,那就意味著計劃失敗,人類毀滅。
此時此刻,他們早已突破了單純的演算。
而是化身末日科學家,為人類的存亡貢獻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這他娘的才叫代入感。
當然,再莽的人,也不會就這么提筆開算,總要先討論出一個寬泛的框架。
兩張桌子,每張兩個人,兩隊末日科學家,開始了無情的討論。
100%認真的林逾靜,整個人的氣質都產生了可觀的變化。
“我知道你也很想算,但這次,讓我來可以么?”林逾靜凝視著李崢點頭道,“就這次,當我的助理。”
對物理愛好者來說,這是個過分的要求。
但對于比賽來說,這卻是合情合理的。
整個計劃、計算過程,有大量的“助手”類工作。
文案起草,過程串聯,收集資料,驗算等等。
這些工作,如果兩個人分頭做,效率低下,且會雜亂不堪。
一主一輔,方才能發揮最強大腦,完成1+1>2的偉業。
換成其他任何人,李崢大概都不會甘愿擔當輔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