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永遠是相對的。
同樣一份卷子,在不同人的視角來看,感受千差萬別。
比如李崢,做過前兩道力學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是一場“中學生微積分大賽”。
這也沒辦法,因為力學問題太經典了,在概念和思維上很難有什么突破,只好在數學上搞事情了。
而在史洋眼里,就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首先,已經開考20分鐘了,他還沒看第二題。
只因第一題“桌上擺茶杯”的問題,他實在有些搞不明白——
【為了使茶水杯所盛茶水盡可能多并保持足夠穩定,杯中茶水的最佳高度是多少?】
這尼瑪到底在問什么?
什么盡可能多并保持足夠穩定?
物理學措辭這么不嚴謹的么?
要不嘗試用化學方法解題?
裝滿了然后凍成冰坨?=+-?÷è?
迸發出這些奇妙的想法,這其實也怪不得史洋。
主要還是出題的人孫子。
實際上,這道題問的就是【使茶杯重心最低,杯中茶水高度是多少。】
倘若這么問,史洋大概率還是能得幾分的。
但若是用“盡可能多并保持足夠穩定”這種描述,沒有足夠準備物競的人怕是看都看不懂了。
于是,20多分鐘后,史洋只好望向了第二道小人推車題。
哈哈這個我會啊。
史洋心里這么想著。
他也確實很快就列了很多力學公式上去,準備大展拳腳。
但很快,他便被平板車的受力分析和碰撞分析所洗禮了。
就好比有個人問你,你會走路嗎?
你當然會。
然后那個人搖身一變,變成了一位老物理競賽出題人,笑臉送上問題。
“會啊?會就好辦了。”
“設你的體重為M,小腿長為L1,大腿長為L2,步長為L3……”
“請你計算——”
“1:你每走一步,膝關節、踝關節所承受的最大壓力。”
“2:每走一步,兩只大腿之間的最大夾角。”
“3:你左腳突然崴了,導致左腳觸地時間,和承受壓力,都變為正常狀態的1/5,請在這種情況下,重新計算一遍前兩問。”
如果大街上發生了這樣的事。
這位老出題人應該會被打一頓。
可惜,這里是考場。
而史洋,即便是化競王者,面對這樣的情況,也只有望而興嘆了。
此時望而興嘆的當然不僅僅是史洋。
即便是老物競生,面對這恐怖的第二題,也多半會手足無措。
這種題,感覺就是來抬杠的,嫌卷子簡單,一定要加一道誰都解不出來的題。
而且就算你能解出來,這個計算量給夠你干半個小時的。
因此,李崢費了些心思算出的第二題,在多數人眼里已經被封為了極端難題,寫下幾個公式和思路后便直接放棄,奔向第三題。
這第三題,開題便十分亮眼——
【某電磁軌道炮的簡化模型如圖……】
看到這個有一半的人想到了“炮姐”,另一半的人想到了“局座”。
也有些人,兩者都想到了。
這部分人,因為想得太多,十分干擾考試思路,通常就死的很慘了。
如果認真研究這尊電磁炮的話,會發現它與第32屆復賽題十分相似,對于前幾年真題都吃透的人,相當于送分。
沒做過的人,就踏踏實實地研究超電磁炮吧。
第四題振動題,難度略有下降,不過是全新題,沒有模板,屬于底子結實一定能做出來的那種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