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解壓軸題,這在普通的校測,乃至高考,都是有可能的。
但在物競決賽的現場,卻著實有些放肆了。
李崢和林逾靜的身旁,也難免引起了監考老師的圍觀。
就看著他們這卷面,這步驟。
你就說他(她)解的對不對?
那一定是對的。
雖然現場老師都還沒時間讀完題目,但就是覺得一定是對的。
面對這個情況,老師們甚至都沒有想到天才、冠軍之類的詞匯。
滿腦子都是“放肆!”“囂張!”之類的感受。
就是辛辛苦苦堆了一座高山,給你們整了道超級難題,結果就被兩個人直接碾過去了。
當然,個別老師也難免會往作弊、泄題的方向想。
但眼見這二人,如閑庭信步般,又各自用一套方法把第一題解了,十幾分鐘便追上了大部隊的進度,這又說不出啥了。
一時之間,兩個考場的監考老師眼里只剩下這二位。
“太夸張了……這是決賽啊,怎么感覺像全國冠軍考預賽一樣……”
“我聽今年菁北集訓營地的人說過,他們倆實力是詭的可以,今年薊京還有個更詭的沒來。”
“那也是要有極限的,這么短的時間,那么一大道論文題,讀題都不一定讀的完……你說他是不是……”
“也許見過這道題,但,不可能是那個……你也不看看他什么學校的。”
“……這倒是,那名字我都沒聽過,不可能有能耐搞這個。”
兩個考場老師的談話,都在一個敏感的地方戛然而止。
李崢和林逾靜本人自然是不管這些的。
這張卷子,的確很難。
甚至,也許是有史以來,國內最難的一份競賽物理卷。
可即便如此,這張卷子的難度,依然很難掀起他們的激情。
然而情況有變。
因為聽說有兩個復賽380+的怪物存在,所以他們倆根本不考慮試卷難度,別說微積分,就算是小學加減法,他們都會涌出100%的認真去對待。
而且,二人心里還都深埋著相同的恐懼。
可不能去APHO嘍……
李崢這邊一路答題,基本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題型更為復合化。
以前那些涇渭分明的力學題、電學題、光學題,今年有些融合的趨勢,比如一道電磁學題目,中間會牽扯到力學場景,這是很好的現象,更考驗學生綜合水平。
不過依然很簡單。
而且很多題都是從應用角度切入的,比如汽車發動機、凌日干擾等等,甚至扯到了中微子。
不過依然很簡單。
做題的過程,這異常順暢的感受,也讓李崢產生了一些全新的體驗。
以往,尤其是化競的時候,做題順,更多的是因為對題型的熟悉,相似題型做過幾十道了,都是套路,數字往里懟就是了。
但通過前一段時間的數學學習和論文鉆研,現在的李崢其實已經把套路忘的差不多了。
拿起一道題就解,更多的是一種本能反射,完全建立在對知識全面精通的基礎上。
任何題型,在他面前都化成了同一種題型。
既無招勝有招之后。
他似乎隱隱又摸到了萬劍歸一,重劍無鋒的境界。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只要一個人知識夠多,算力夠猛。
套路與技巧。
他就再也不需要了。
此時的考場內,如果是外行看,也只能看到李崢解題很快,很順罷了。
但對于真正懂競賽,懂學習的監考老師們來說。
李崢的筆尖,已經蕩出了磅礴的氣勢。
他如橫掃千軍一般,平趟五題。
又如同一柄無韌重劍,橫斬五敵。
便是諸位老師監考多年,也從未見過這種考風。
而隔壁的考場,林逾靜展現出的又完全是另一幅風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