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
發達國家航空事業的停滯,恰恰是我們超車的黃金機會。
這十年,正是黃金十年。
與其他停我也停,不如抓緊時間實驗新技術,上馬新項目,為我們航天事業的飛躍積蓄能量。
其實,這樣的創新派,始終都有,沈聽瀾這一代人的思想也并不比前輩們高明。
只是,挑戰新技術,就意味著遇到更大的風險。
也許用十幾年也摸不出什么新技術,碌碌一生。
也許像今天這樣發射失敗,前途盡毀。
且航天規劃往往是以十年為界的,從計劃到成果的周期,往往也會大于領導的任期,多數時候,反而只有一線研究員和工程師才能從一而終。
幸運的是,隨著沈聽瀾這一代人的成長,他們逐漸掌握了話語權,也遇到了支持新技術路線的領導。
十年前,院領導力排眾議,批準黃二研發。
為了彌補失去的時間,為了利用這金貴的十年,黃二計劃采用超過90%的新技術,遠高于國際平均的30%。
這樣飛躍式的前進,當然會承受前所未有的風險。
從黃二立項那一天起,它便飽受爭議。
有人不愿自己專精了一生的技術被淘汰而非議。
有人為了遠離風險撇清關系而非議。
有人為了打擊自己的仕途對手而非議。
有人抱著“中華航天”的榮譽牌匾而非議。
即便如此,沈聽瀾這一代人依然頂住了壓力,排除萬難,將黃二送上了發射臺。
當它隕落太平洋之前,整個團隊,根本沒人設想過發射失敗的結果。
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無論是老航天的怒火,更高層的憤怒,還是民眾對勞民傷財的指責,
沒有一個,是他們能夠承受的。
李崢聽到最后,身體已經抑制不住劇烈地顫抖起來。
他好像看到了那個形單影只,放下一切,單槍匹馬與世界為敵的女人。
當她一路飄搖撐到終點的時候。
迎接她的卻是萬丈深淵。
“所以……也不要麻煩你媽媽了……”林逾靜抹著眼睛道,“咱們就算能進院里……也許那時她已經不在了,黃二也不在了……再說,咱們又能做什么呢?”
“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李崢摟著林逾靜道,“就算什么都沒做成也沒關系,就當是學習工程學了。”
“可……”林逾靜咬牙道,“如果沒了媽媽,沒了黃二……我會討厭那里的……”
“是啊,沒人能讓你學你不喜歡的東西。”
李崢松開了手,跳下了車。
“突然想起老大爺最后說的話了。”
“任何時候都不要絕望。”
“不是對客觀世界的絕望,是對人的絕望。”
“是獨善其身,還是接受現實。”
“是剛正不阿,還是能屈能伸。”
“我們都要自己面對,自己抉擇。”
“沒什么過不去的事兒,沒什么大不了的。”
“不要絕望。”
李崢說著拍了拍林逾靜。
“我們也不該停在原地了。”
“走,回家。”
“機械、工程、動力、工程控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