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客室中,周成龍敲擊鍵盤的聲音并沒有影響到李崢。
這份物理學試題明顯比競賽要偏生產應用一些。
所謂生產應用,就是不扯恒星反應、量子力學之類的東西,而是以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高分子物理為主,考察那些可以直接投入生產的知識。
這無疑也是科研人員與工程師的差別所在,前者負責向未知領域開疆拓土,后者則盡全力實現可以觸及的生產內容。
因此,這份卷子更多是在考察對知識的熟練、精深掌握程度,而非想像力和思維方法。
以力學題為例,題面基本就是復雜版的小人推車、滑輪和各種異型架體。
其計算、分析強度,無疑遠高于高中競賽。
但思維難度,并未超出李崢的射程。
此外,在1200小時機械工程學習的加成下,這些力學結構的復雜度也不過爾爾。
至于材料力學,他也有上百個小時的材料學學習作為后盾。
這就搞得他越做越自信了。
就連他自己都覺得,與科學思維相比,自己似乎更適應工程思維。
就這么順風順水做了一半,李崢反倒擔心起林逾靜來。
這貨一直是靠極簡思維混事兒的,真整起這些硬碰硬的工程題,怕是要崴泥啊。
唉,也該讓她吃一次虧了。
接下來就是揉肩還是捏腳的問題了。
一上來就捏腳不合適,還是自上而下,循序漸進吧。
會客室里,三個人就這么各忙各的,穩穩當當過了一個半小時。
直到林逾靜“唔”了一聲,起身交卷。
周成龍本來穩如泰山,這一“唔”,頓時讓他慌了起來。
更慌的,是旁邊的李崢。
這節奏不對啊,自己還差一道大題呢。
這又不是競賽,還有什么極簡方法不成?
林逾靜瞥眼看著慌亂的李崢,做出了熟悉的口型。
渣猹。
李崢一咬牙,擦了把汗,低頭繼續做題。
不不不,不可能的,她壓根兒不可能學自己這么多的內容。
一定是聽到55分就達標,因此直接放棄了計算量大的難題。
對對對,這才符合她的作風嘛。
林逾靜也不再搭理李崢,捧著卷子送到了周成龍面前。
“這還差半個小時呢,不檢查一下?”周成龍匆匆合上電腦問道。
“檢查過了。”林逾靜點了點頭。
周成龍沉吸了一口氣,接過卷子,先是一皺眉:“還有兩道題沒做呢,不努努力?”
林逾靜一笑,頗為神氣地說道:“不會。”
“這……這還挺理直氣壯的……”周成龍擺手道,“也對,不會就是不會。那這樣,我等李崢交上來一起判,你先回去坐著,別影響他。”
“哦。”林逾靜就此回到座位,愉快地準備做點什么。
拉開書包翻東西的時候,突然“哐”的一聲,不小心掉了本書出來。
李崢實在克制不住,歪頭望去。
是《機械考研數學》!
這啥玩意兒?
就在林逾靜俯身撿書的時候。
哐!
又掉了一本。
《考研物理題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