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許說媽媽,是我媽媽。”
“哎,不要分那么清楚,沈阿姨是我們在航天方面共同的媽媽。”
“呸呸呸!”林逾靜搶過李崢面前的飯盒收回包里,“不給吃了。”
李崢長舒了口氣,可算是逃過一劫。
這之后,林逾靜進入了獨自咬指甲的生悶氣階段。
李崢默默坐在旁邊,雖然很想看看久違的炸毛,但終究沒敢再刺激她。
思索(生氣)足夠久之后,林逾靜忽然扭過頭來。
“你之前看的那幾柱機械、動力相關的教材,還在么?”
有關李崢的看書單位,他們之間已經默認為“柱”。
根據李崢的習慣,他會把統一細分領域的書摞在一起,形成一柱,根據領域深度不同,一柱的數量多在5—50本之間。
而柱,也分為新柱和老柱。
比如化學方面的書,這就都是老柱了,在化競之后已被打捆封存,隨時準備送出去或者賣出去。
而機械動力方面的柱,無疑是新柱,即便現在遇到問題仍會偶爾翻一翻。
只是,對于林逾靜來說,以柱論書,難免不太現實。
畢竟,李崢看完一柱,只需要一兩天的時間。
更宏觀的來看,如果正常努力的人每天學習時的話,在過去的一年,李崢學習時間早已超過了正常人的10倍。
外加一些奇怪技能與數學領域天賦的加成。
他最低也付出正常人讀完博士的努力了。
而他的學習優勢還不僅于此,在對某個領域進行突擊學習的時候,無疑會產生碾壓級別的優勢。
比如近兩個月,他的全部學習資源都投在了航天工程上,借助此前的基礎,他實際的提高已經相當于一位工作數年的累積。
也正是在這樣一天一柱的碾壓面前,林逾靜本能地選擇與李崢進行差異化學習。
畢竟,與李崢學習重疊的內容,相當于跟一臺火箭賽跑。
折磨、恥辱且絕望。
還會增加敗場數。
但今天,林逾靜竟然主動問起來有關“柱”的事情。
“你確定么?”李崢糾結道,“你的話,還是用‘本’來算吧,別以柱論了。”
“我也不想啊……”林逾靜獰著臉道,“六院動力所的工作實在太細化了……沒法跟你打差異化了……”
“你可以像一個真正的實習生一樣,從端茶倒水開始。”李崢笑呵呵說道,“給我準備準備坐墊、帳篷什么的,之前看一個公司的員工主動在工位前搭帳篷,那可太燃了。”
“要不要再準備幾顆瓜給你啃?”林逾靜抱胸叫囂道,“你給不給吧!”
“嗯……那把基礎三柱先給你吧,回頭去我家拉一趟。”李崢拍了拍林逾靜,“一個月讀完算你贏。”
“唔……”林逾靜抓頭道,“就算我一個月真讀完了……也來不及啊……發動機又不是軟件方面的事情,從開始學習到解決問題……怎么也要耗上幾年的……”
“嗨,大不了滿一年就走唄。”
“你呢?”
“如果一年真的沒能解決,我可能再兼職一段吧,反正學分也挺好拿的。”李崢伸了個懶腰道,“雖然現在的黃二困難很多,但我認為原理并沒有想像的那么復雜,畢竟有幾個國家已經做出來了,有經驗可以參考的。今后的科研工作只會更難,解決了眼前的工程我才有信心走下去。”
李崢話雖然說的漂亮,但情懷之外,對于獎勵他也是志在必得的。
【實踐者:將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參與并完成一項耗資百萬以上的實驗或工程項目(不包括住宅及商用建筑工程)】
【獎勵:老工程師——可以在思維中模擬復雜的實驗及工程設計,更敏銳地尋找到其中的薄弱環節及優化思路。】
與其再尋找新工程從零開始學習,不如在這個喜歡的領域深耕。
順便,待到花開那日……
沈聽瀾的聲望大概也刷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