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棟的這一個電話過后,李崢干脆屏蔽了所有陌生號碼。
按照這種人的性格,如果自己說不動,難免會請輔導員、班主任或者別的什么人來做說客,出于學習方便,李崢實在不想加這么多人進屏蔽名單,不如不要給他們發揮的機會。
一旦把這些人和事屏蔽掉,世間終于再次回歸美好。
李崢的工作重點也逐漸從實驗流程轉向論文撰寫,電鏡操作徹底交給了莫念和史洋。
也許是學輪眼的能力使然,也許只是幸運,李崢自己也沒想到,第一次成立一個小組攻堅課題,就得以讓每個人發揮100%的能動性。
領袖除外。
他暫時還是不要完全發揮比較好。
就這樣,科學邊際一路高歌猛進之下,周六凌晨,論文初稿已發送至周毅的郵箱,最終定題為——、
【TheCryoEMmethodMicroEDasapowerfultoolforsmallmoleculestructuredetermination】
周毅半夜爬起來,只看到標題就已經驚了。
這個味兒……這個味兒……
對!
是《Science》味兒!
周毅繼續向下掃去。
作者一欄,李崢、史洋和莫念的名字排在前三位,并標注“?”注明為第一作者。
常刻晴、林茉茗、屠夷寇,緊隨其后。
但在最后面,還是出現了周毅的名字,并標注“”通訊作者。
在這里,將周毅列為通訊作者并非生拉硬套。
擺在最后也絕不是不尊重。
相反,往往通訊作者才是重量級人物。
通訊作者通常都是承擔課題的經費、論文把關,并且負責投稿,與同行和審稿編輯溝通的那位。
將通訊作者列在最后進行區分,一方面給了第一作者應有的榮譽,另一方面也讓大家看清了是哪位大佬出的資源搞的事情。
這種作者制度雖然談不上兩全其美,但總比不分青紅皂白,永遠把大佬的名字擺在第一個要好得多。
至于周毅,前前后后搞了這么久,無論是實質上還是禮貌上,確實也都配得上通訊作者之名了。
名字這么一擺,周毅想要李崢去掉都不太好去,也只得苦笑一聲,繼續向下翻看。
論文并不長,21頁的內容,實驗圖表占了一半,僅有的十頁文字內容中,引用文獻還占了兩頁。
乍看很水。
但這其實正是此類論文的黃金分割比例。
至于措辭之嚴謹,排版之精美,圖片之舒適。
周毅實在無法相信這是母語是漢語的人寫出來的,也無法相信這是第一次寫論文的人能達到的水平。
人在看簡潔舒適論文的時候,自己的心情難免也會變好,這21頁,周毅絲滑看完,也不過20分鐘,提了三、五點可有可無的意見后,便又將郵件發了回去。
此時他才注意到,初稿郵件也抄送了胡增武,請他指教。
正當他準備關機接著就寢的時候,網頁一響,胡增武竟也是個夜貓子,回信已然傳來——
【已閱,雖從一云嘴里得知一二,但看到初稿,依舊震驚。】
【成果固然極具開放性,論文的完成度同樣是巔峰水平,一云至今不及其足踝。】
【如周院長確為通訊作者,愿為實驗數據與成果負責,建議立即投稿,我會聯系《科學》方面的朋友,給第一次**文的作者一次復審的機會。】
【考慮到此實驗原理簡單,門檻不高,發表亦從速。】
【翹首以待,見字速復。】
這下子,周毅再次驚掉了大牙。
他悟了!
什么叫巴結?這才叫巴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