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TM拉的?這么多,堵了,全堵了!!”
“寫著紙條不許拉,罰款500,你非拉就拉,可怎么……”
“怎么他媽能拉這么多!!”
史洋聞言,大喝一聲:“廁所兄弟,跑!!”
然后他就一個人跑了。
“就他媽知道是你!長的就是一副拉這么多的樣子。”老板遠遠喊道,“小子,可別讓我逮著!!”
下次活動……怕是沒法來這里了。
得找個下水通暢,史洋耍得開的地方。
……
六點來鐘,一堆人進了書院宿舍地下室的“專用”工作間繼續海聊,不過重點并不是設想中的課題探討,而是……
分享新聞。
沒辦法,近兩天的發酵,論文的事情已經快速蔓出了校園,而且標題都十分神奇。
【快來膜拜19歲的全科學神!】
【全科競賽冠軍,黃二的核心火箭工程師,《Science》重大發表的大一新生,他們都有一個名字——李崢。】
【第二個袁園橫空出世!100%純國產!】
【一群跨學科大神橫空出世,通識教育從此揚眉吐氣!】
【一位薊大新生,一個偶然的嘗試,開啟了化學的全新時代!】
這些新聞有些很夸張,有些很樸實,但總體都是一片叫好,有些甚至還附有國內專業人士的點評,最過分的竟然還有人吹這個能提名諾貝爾獎。
看著一些過度吹捧的報道,李崢承認自己是該接受一些媒體采訪了。
真正偉大的是冷凍電鏡的發明者,自己只是做了一些“靈感乍現”的嘗試罷了,雖然的確有一些突破性,但離硬核根本的學術飛躍還差的老遠。
另一方面,這些報道不約而同地突出了李崢個人,最多加上“他和同伴”幾個字,不要說成員的姓名,就連周毅都很少被提起。
在傳播學中,這種造星運動的確更博眼球,但對同樣付出努力的其他人來說實在太不公平了。
不過除了史洋以外,其他人對此倒也沒什么怨言,從牽頭到收尾都是李崢,理所應當,新聞報道不可能像學術論文那樣嚴謹,只要在圈內有名聲就好了,不用管圈外的這些事。
而對于史洋來說,他本來是幻想著自己的名字貼在大街小巷的。
貼好像不太對,傳遍吧……
現在,夢再次碎了一遍。
莫得學術明星,莫得粉絲來信。
李崢,李崢,全是李崢……
至少也要提一句廁所兄弟吧。
這種時候,親朋好友,甚至李崢的父母也才從新聞中獲知了這件事,雖然很夸張,但了解李崢的人還是能勉強接受的。
唯一不接受的是……
【張小可:哈!!!師父你說好了上大學帶我學習、轉院的。】
【結果根本不理我!】
【自己悶聲發大才!】
【嗚嗚嗚,不是因為師父,不然誰要學環境工程啊(摔書)!】
【師父,師父你回個話啊!】
【……】
【師父我錯了……】
【我肯定還是為你高興的(大眼哭)】
【師父你理理我嘛……】
【師父你最好了,不用帶我學習,環境工程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人也好,都不怕沒工作的,我最喜歡環境工程啦。】
【就……就偶爾理理我就好了……】
【師父不會把我屏蔽了吧(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