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五月一號的突擊調試,二期工廠的所有設備全面符合生產條件了。
汪春江對電動車廠里的人員進行了一些調動,把原先的一些老員工調進了新廠,進行了一下人員平衡。
這樣原先顯得有點人員臃腫的老廠變得清爽了許多。
原來一期老廠有員工九百多人,在員工的熟練程度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這些人員就顯得有些多余了。
現在正好把這些多余的人全部的掉進了二廠,也算是最大的釋放生產力。
電動車廠一期和二期合起來,合計有員工一千五百多人。
人員調動完畢,五月二號下午正式開始試生產。
與此同時,欒深家和謝斌的小廠也同步進行了試生產。
只有秦紋菊的加工企業還沒有進入工作狀態,不過他們也耽誤不了幾天,畢竟秦紋菊招收的那些工人都是老手,只要設備安裝調試好,加工就不是問題。
萬帆對自己企業的產品加工質量還是滿意的,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欒深家和謝斌小廠的部件加工。
不過他們兩個加工的部件都是低技術含量的,經過技術客人的檢測完全達標。
經過兩天的試生產,第一輛第二代千帆電動自行車終于下線了。
下線儀式弄得很像那么回事,這輛新電動自行車組裝完畢九批紅掛綠的從車間里出來的,放在一個臨時搭建的臺子上,供人們觀賞。
第一代的千帆電動自行車通俗點說,它就是個自行車,只不過安了一套電池電機電控裝置。
雖然第二代千帆電動自行車外表看著它也是自行車,但是和自行車的區別就非常大了,不但造型不同就是氣質也不相同了。
與原來一代的電動自行車放在一起,它給人的感覺就上了一個檔次。
當然在價錢上它也貴了不少,一千二百元的售價比一代足足貴了四百元。
萬帆采取的是循序漸進的策略,既然市場能接受八百元的電動自行車,那么接受一千二百元的電動自行車也應該不在話下。
那么將來再接受一千五六百元的乃至兩千多元的電動車也就不那么心里失衡了。
第二代千帆電動自行車經過嚴格的評估,成本被界定在七百五十元。
這是一個讓萬帆有點意外的成本,他以為這臺新電動自行車的成本怎么也不會低于八百元,沒想到比他的預計還低了五十元。
雖然工藝復雜了不少,在電池增加了一塊的情況下,成本增加的真心不多。
這主要得益于二代電動自行車上的大部分部件都是自己加工,或者是自己關聯企業代加工。
而上一代電動自行車除了那套電池電控系統外,其余幾乎全部是外買件。
縱觀第二代千帆電動自行車,大概外來部件只有軸承輪胎以及輪轂電機里和電控裝置里有幾樣小零件,其余部件幾乎都實現了自產。
這樣就讓產品的成本大大縮短,如果去掉那塊多加的電池,二代電動車的成本僅僅比一代電動車的成本高了一百塊錢。
性能方面,二代車顯著的變化就是車速的提高,比一代電動車的車速每小時多了三公里,續航力也比原先有一些進步,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優化。
可以說不論從產品的性能以及騎乘的舒適感上,新車都全面碾壓老車。
第二代電動車下線這天,一些代理商聞訊前來,對新的電動自行車進行了試騎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