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二十一年,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最后投江而死,小李(李甲)心理崩潰,心智不成熟是主因,他爸爸是省級干部,布政使!自己是北京國子監的太學生,雖然是他爸爸拿錢買進去的,相當于現在的贊助生。
而杜十娘人長得特別漂亮,北京名妓,但十三歲就被人破了瓜,這是不可改變的經歷,作為浙江紹興府的書香門第,接受這么一個年僅二十歲的樂戶女子……難哪!
當然,也有不少人頂住壓力,不在乎的!比如冒辟疆,就娶了董小宛;錢謙益,娶了柳如是;再比如吳三桂,就納了陳圓圓……
女子可以上岸,但是樂戶中的男子就不那么容易了,很多人一輩子娶不到老婆。
你想,民籍家的女兒,誰愿意嫁給樂戶啊?這不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嘛!所以,只能還是在樂戶群里找,機會就會小得多,總之,一輩子笙歌樂舞,其實很凄慘的!
而樂戶的小孩再聰明,再出息,想念書,想作官,門都沒有!
有一年,太原一樂戶家,出了一個神童,很聰明,長得也很可愛,大家很喜歡他,想給他改改戶口,從樂戶改成民籍,這樣他就能進公辦儒學,正正經經念書了,說不定還能考學當官,人們大多持玉成此事的態度,中國人的善良天性使然。
但是希望很快破滅,來自浙江的某位提學大人大發雷霆,這怎么可以!你們大家都昏了頭了,一個樂戶的孩子,怎么能進太原府儒學念書?你們還有沒有原則?
碰上這種老頑固,大伙兒能有什么辦法,晉王出來求情都沒用,只得作罷!
若干年后,這個孩子估計是唱唱小曲,彈彈琵琶,或者是站在門外,等老婆在屋里賣,估計就是這種結局!
……
這就是明代的戶籍制度,雖然階級固化的局限性很大,但不得不說很嚴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是行之有效的,要不然就憑他那些奇葩的子孫,大明王朝很可能堅持不了那么長久。
看得出,老朱在初創這一套時,花了不少心思,而且是有著一番懇切的用意的。
比如那個黃冊和魚鱗冊,乍一看很麻煩,其實在當時,算是一種先進理念了,大家安居樂業,照章納稅,沒事就別到處亂竄影響治安,在老朱的理想愿景中,小農經濟社會,不是本該如此嗎?
但是,任何制度,積久生弊,年代一長,總會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漏洞百出,下面鉆空子的人越來越多,以致民間的舞弊取巧,簡直層出不窮,這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即便有了魚鱗冊,民間也立即想出各種花樣來取巧,比如所謂飛灑、詭寄、虛冒之類,一切作弊的花樣,一時也說不盡。
因此,冊上的田地方位四至,縱然畫得挺準確,而業主花名,則依然可以混淆,最終變為一筆糊涂賬。
實際上,大致到了萬歷中期,官府窮于應付的事情實在太多,這一套戶籍制度,基本等于是被廢棄了,收到的歲賦也越來越少,全國上下處于一片混亂之中,大明王朝滑向深淵,已是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