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因為之前欠缺的太多,糾正的速度也是相當的緩慢,那么多的星球需要開發資金,一分攤下來,每一個星球能得到的都只有一點,所以當時的聯邦政府決定了資金轉向的優先級別。
殖民時間更長一些的星球,優先度更高,殖民時間短一些的星球,優先度當然就只能靠后,而殖民時間更長一些的星球,自然是靠太陽系更近的星系,也就是所謂的內環世界,那些殖民時間越短的星球,也就距離太陽系最遠,也被稱為外環世界。
在這一過程當中,聯邦政府也沒有完全停止對外擴張,他們只是沒有再將大部分資金、資源全用在星門計劃上了而已。星門計劃只是縮減了規模。
差不又過了三百年的飛速擴張時間,這個時候的人類勢力已經擴張到半徑兩千多光年范圍,但也因為這樣,擴張的速度也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放緩。
人類除了星門科技外,并沒有獲得其他超光速航行的能力,他們的飛船只能以亞光速——考慮到人類還沒有掌握慣性控制技術和人工重力制造技術,所以船員的身體過載承受能力決定了飛船的航速最高通常只能保持在每秒500公里至1000公里之間(飛船自身性能的問題),而且這樣的速度也是需要長時間長距離不斷加速才能達到的,減速時也需要同等時間和距離——在星系內航行,然后通過一個個設置在各星系內的不同星門,前往其他的星系,但隨著疆域的擴大,飛船光是在各個星系內部以亞光速航行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那些星門也無法只穿過其中一座就能去往多個星系。
這個時候就算聯邦政府當中有人想繼續擴張,也沒有多少人會支持他了,絕大多數人認為,在獲得更高速亞光速航行技術前,人類應當停下腳步,該把已經探索出來的星系好好開發一下了。
但就在這個時期,分|裂的浪潮席卷了整個外圍世界。
按丁乙所看到的資料上所提及的,當時的人類能夠統計到的人口總數,約為一千兩百億,加上那些沒有被統計到的海盜、游民、非法作業者、未登記的外環殖民者,這個數字可能會增加到一千三百億以上。而當時人類已經開發和正在開發的可殖民星球數量,是兩千七百余顆,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口連一個殖民星球一億居民都達不到不說,一些開發程度更高的星球上居民數量超過十億,而一些開發程度低下的星球,居民人數可能就只有幾千,甚至只有幾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