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7
除了探測手段上的限制導致實際交戰距離比理論交戰距離更近外,此時代各類星艦本身的各種防御能力,也是使得過于遠的交戰距離并不能起到實際效果,更何況星艦本身的戰術移動,也會讓不少打擊直接落空。
這個時代的星艦防御,是沒有諸多科幻作品當中提到過的各種能量護盾的,一來因為人類此時的科技技術水平還不足以制造出這樣東西,二來也因為根據多年技術研究后,科學家們認為這樣的護盾根本不可能存在,至少不是科學樹殘缺的他們可以研究出來的東西,因此能量護盾的研究他們目前已經完全停止了。
所以人類星艦主要防御手段,還是各種主動防御技術。
像是重型遠程導彈和大型無人機的攻擊,被攻擊的星艦也有自己的攔截導彈和攔截無人機可以提前主動抵御,很少會出現敵方導彈和無人機輕易接近被攻擊星艦極近距離的時候,除非是偷襲。
而面對大型磁軌武器和大型激光武器這類直射武器時,星艦如果無法躲避開打擊,那么滲有耐高溫燒蝕材料的特殊涂料以及同類材質的飛船外殼,以及被稱為工程奇跡的緩沖裝甲,就能較為有效的抵御住這些武器的直接攻擊。
至于說什么威力強勁的等離子武器或者反物質武器,星艦自帶的強磁力場就能保護其不受此類武器的傷害了。
因此,當一方艦隊進入另一方所在星系,在事前不知情的情況下,除非航線一致或接近,否則很難馬上發現對方,就算有情報能提前知道該星系有敵對方艦隊,如果不能提前知道對方艦隊現在位置,想要交戰,雙方也首先需要派出偵察艦或偵察機,對敵方艦隊可能出現區域展開偵察,直至找到對方艦隊下落后,才會根據雙方所在位置與距離,制定作戰計劃,這個過程通常就會花費掉不少時間。
當發現敵方艦隊準確位置后——還需要判斷這個位置是否是對方故意暴露出來的或者會不會是電子戰所制造的假坐標——確定情報后,第一輪打擊,將是由攜帶反艦武器的大型無人攻擊機和沒有攜帶反艦武器的護航型大型無人攻擊機構成,它們除了對敵方艦隊展開第一輪攻擊外,還要擔負起二次偵察的任務,再次確定情報的準確性以及擔任中繼制導任務,之后,才會是數量更為龐大,打擊力量更加猛烈的多波次打擊。
但這對于雙方艦隊來說,還只是試探攻擊,除非雙方實力懸殊,否則這樣的打擊另一方能較為輕松的攔截下來,過長的距離能給防守方更多調整的時間,甚至還能進行反擊。
當確定遠距離打擊效果低下后,雙方艦隊會進一步縮短交戰距離,依舊保留大型無人機和重型導彈攻擊的同時,再輔以主炮轟擊,增加摧毀敵方戰艦的機率。
而隨著雙方艦隊距離進一步拉近,戰艦被炮火擊中的機率增加,如果當一方在這樣的交火中損失提高,被壓制住后,也有足夠的時機轉向脫離戰場,以避免艦隊全滅的下場,在這個過程中,又會變成一方逃跑,另一方繼續追逐的場面,打擊手段也會恢復成無人機、導彈的攻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