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那套舊衣物就像是重物砸到了一樣,瞬間落下,但丁乙依舊沒有反應,他依舊沒有發現身邊物品出現的變化。
又過了好長時間,丁乙終于有了反應,他突然感覺自己有些氣悶、氣緊,就像是身上背負了重物,又像是沉入水底全身受到水壓一樣,只是這一點還沒有影響到他的正常活動,所以他一開始也只是以為自己是不是看資料看累了產生了一些不適感。
直到,他準備起身活動兩下,伸幾個懶腰的時候,這才發現自己好像又處于失重環境當中,起身的動作讓他差一點漂離沙發,但飛船加速產生的過載又將他壓在沙發上——倒也不是不能起身,目前他感受到的壓力還不足以讓他難受,只是他知道接下來飛船將會繼續加速,直到達到人體承受平均數值后才會停止加速進入慣性航行。
丁乙既然沒有不適的感覺,加上憑借之前看過的資料,以及喬伊·施耐德博士剛才的提醒,從沙發靠背下摸出安全帶系住自己,然后對于自己居然會因為學習而沒有注意到失重提示進行了一輪自嘲。
“要是以前學習有這么認真,說不定都能考進一類大學了。”他嘀咕著,然后中止了終端與“舷窗”的數據同步,開始查閱時間。他需要知道從上飛船到現在,過了多久時間,飛船目前又加速到哪一個地步了。
他還記得在空間站上查閱資料時有看到過,目前人類星際飛船的加速其實能更快,理論上甚至可以達到3000公里每秒,但就是因為船上乘員們無法承受加速度,從而導致目前人類星艦飛船的航速一直保持在1000公里每秒的地步。
雖說隨著時間發展,技術也有所提升,各種能讓人類船員承受更大G數值的控制技術也大量涌現,但都因為缺陷明顯而難以普及。就像丁乙看到過的一種,將船艙內注入一種富含氧原子的特殊液體,可以讓人在其中直接呼吸,并且還能循環使用,這種液體就能讓船員承受更高G數值。
可問題是,這種特殊液體合成成本比較高也就罷了——真需要的話成本都不算事兒——關鍵是人類畢竟還是陸生生物,在使用這種特殊液體時,不管是液體進入人體肺部,還是離船時液體要排出肺部,對于人類來說,都是極不舒服的感受,而且特殊液體本身的味道也不怎么樣,很多試用過的人事后都表示,自己就像是被泡在防腐液里一樣。
除此之外,液體的比重也較大,飛船上只在某幾個艙室中使用也就算了,要是所有的活動艙室都注入這樣的液體,且不提會不會影響到其他設備的運行,光是憑空增加飛船的載荷、總質量,額外增加飛船加速時間和消耗更多燃料,就讓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因此,除了少數特殊職業者會有興趣外,這類的過載控制技術沒能普及開來。不過,照喬伊的說法,如果人工重力控制技術能夠成功小型化后,那么比那些繁雜又繁瑣的過載控制技術更先進的人工重力技術普及開后,整個人類世界的航行技術說不定會上升好幾個臺階,而且這個時間不會太久。
丁乙也很期待這樣一天到來。比起加減速時需要不斷切換零重力環境、低重力環境、標準重力環境、高重力環境下的行動模式,能夠一直處于一種舒適環境下,對于人的身心都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