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下午時分,李來就在醴侯別院將指揮的架構搭了起來,以他和醴侯為燕西村總指揮,呂輕侯做錄事參軍,以燕山衛府右軍的名義開始征召在籍甲士,并以三十五名在籍甲士為基礎編選壯丁入伍。
好在胡竭人壓根沒有回頭的打算,一路就奔著易縣去了,以至于整整一個下午都沒有再次發生戰事,也讓李來的整編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燕西村是燕山衛治下的大村,前文說過,按人口是要升鄉的,所以燕西村真正能拿得起刀槍且經過訓練的壯丁不在少數,兩百壯丁的數額只是記錄在冊的名額,而那些沒記錄在冊的加起來足有七百人。
按照林沖的建議,將這七百人分為兩曲,左曲三百人,以在籍甲士充任其中的什長,由林沖親自率領,右曲三百人,由蔡公權率領,分駐燕西村南北兩處,剩余一百人為輔兵,先把破損的圍墻修補好,并負責后勤運輸。
這個建議很快得到李來和陳醴侯的首肯,并在李來叫來蔡公權后快速落實下去。從瓦房驛跟過來的十名軍士包括李化羽和趙暄在內則繼續跟在李來身邊,充當傳令兵和軍從衛。同時,醴侯也將自己的封戶五十人編成一個隊,由陳管事充任隊長,暫時護衛別院。
整個下午都在忙碌中度過,到了夜里,風雨更大,陸續還有十幾個從其他村逃難過來的人,也都被收容到村里,可惜,從這些逃難者口中得知,村里的在籍甲士都戰歿了,沒能逃出來。
對此李來也只能深深嘆口氣,無奈道:“戰后若我不死,定會給他們報功!”
雖然李來通過燕州府的軍冊對軍事后勤有了一點了解,但真正操作起來才發現軍務如此復雜。單單是一個后勤糧草配比就讓他抓破頭。
燕西村經過胡竭人一番折騰,糧食當然沒全部搶走,可大部分都埋在廢墟里,現有的糧食除了要供給兩曲人馬,還要供給其他老弱婦孺,好不容易在蔡公權的勸說下,洪里正才同意叫洪族長打開洪氏糧倉地窖,從里面抬出十六石粗糧,也僅夠這么多人吃兩天罷了。
李來有心強奪了洪族長的糧倉地窖,可得知麾下兩曲人馬里半數都姓洪,這就讓他不得不考慮這么做的后果了。
短缺的除了糧食,還有甲胄和武器。
鐵甲是沒有的,皮甲也只有那些在籍甲士有,其他壯丁大部分是穿著裋褐,因為是夏天,甚至穿著褂子和犢鼻褲,這樣防護措施幾乎等于沒有。對此李來也無法立即變出皮甲,只能讓這些壯丁回家把冬天的棉衣翻出來穿上,好歹能抵擋一些傷害。
再說武器,弓箭是絕少的,整個燕西村的在籍甲士里,弓手也只有五個,每人手上有一把燕山衛允許他們保管持有的三石硬弓,算是真正的軍用弓箭,另外就是醴侯提供的五把一石半的獵弓,弓手還是醴侯封戶里的獵戶。畢竟這射箭也不是是個人就能擺弄的技術活,不會射箭的人沒準還會把自家人傷了。
有了弓手,箭矢卻又發現不足了。
燕山衛只允許在籍甲士配一壺箭二十一支,五人就五壺箭,平時用于訓練和對付匪患是足夠了,但到了戰場上,這點箭很快就會消耗殆盡。更何況早上那場廝殺,已經讓他們消耗了一部分,雖說也撿回了一些,但最終每個人手頭也只有十七枚箭矢不到。
醴侯那些獵戶提供的箭矢是壓根就不能上戰場的自制竹箭,平常打打獵,射些兔子、獐子之類的還可以,要射身穿皮甲的胡竭騎兵還是洗洗睡吧。當然,他們也有一些私自打制的鐵簇箭頭的箭矢,用來對付野豬和老虎之類的猛獸,但數量很少,每個人也就五六支左右,且這些自制箭頭沒有血槽,尖銳程度也不及軍用箭頭,殺傷力實在有限。
對此醴侯也沒辦法,還是蔡公權叫村里的王鐵匠想辦法趕制,調集了兩百名老弱婦孺齊動手,總算在夜里趕出了兩百枚鐵簇箭頭的竹箭矢,但這些箭矢就跟那些獵戶自制的一樣,沒有羽梢,射出去的箭老拐彎打飄,射程不夠,穿透力也不行,但聊勝于無吧。
如果說箭矢還能臨時趕制的話,武器卻沒有辦法了。累死王鐵匠,一個晚上也趕不出幾把刀來,只能把各家的菜刀、柴刀、水果刀……都收集起來,但盡管這樣林沖那個曲依舊只有百十人才有武器,剩下的都只能用竹槍、木棍、長矛御敵。
而且因為手里武器的不同,李來還要親自過問隊伍的編制問題,比如誰為尖,誰為強,誰又為擋,還有,一曲之間該如何配合,弓手該如何站位……諸此種種忙碌到子時,李來都還沒時間入睡,甚至連晚飯吃了與否他都沒記憶了,只覺身心俱疲,困乏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