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眾人都是燕州府的士子,當然心有同感。不過能通過院試,獲得秀才功名就已經是他們心中所愿,至于案首云云,只是鏡花水月罷了。
眾人心里這般想,但嘴里自然都是贊同。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自有人接話道:“林兄文采斐然,經義純熟,我看這院案首非你莫屬啊!”
不過這話也有人不同意。
“年兄此言差矣,燕西王大元年兄亦是文采過人,制藝之精我等無法望其項背,我看王大元年兄亦有奪魁之望。”
這兩人這么一說,頓時場間就響起了嗡嗡的議論聲,有說林懿德必定奪魁的,也有說王大元肯定拿小三元的,吵得不亦樂乎。
見氣氛起來了,林懿德便笑了數聲,將嗡嗡的討論聲壓了下去,朗聲道:“區區不才,斷不敢跟大元賢弟一較高下的,只是……”他把身體轉向王易處,直接道:“大元賢弟一直蜷在角落,渾不與我等切磋,莫不是看不上我等么?”
這話說的就嚴重了。
王易看著林懿德那不是挑事也是挑事的眼神,頓時好奇自己哪里得罪了他,在場眾人可都是燕州府士子,這么明目張膽地說自己,對名聲影響可不太好啊!
熟知古代文化風俗的王易知道,要想在科舉之路上走的更遠,除了八股制藝的水平外,名聲也非常重要。像李贄,有了名,不當官一樣能當布衣宰相。還有東林高攀龍,有了名,即使在野一樣可以左右朝堂決策。
名聲,可以說是讀書人的第二生命。沒了名聲的讀書人,其實與死人并沒有兩樣,即使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但也會被罵的體無完膚,死了也要遺臭萬年。
他王易參加科舉可不是為了遺臭萬年的。
所以,王易站了出來,拱手作揖道:“林兄所言,在下萬不敢當。在下只是覺得既然是詩會,自然以作詩為主,明日即院試,臨時抱佛腳也得先前燒高香才進得了山門啊!千言萬當不如一默,靜心勿燥即可,是以并不想在今日與諸位爭執制藝之事……這只是在下一家之言,諸位且聽便是。”
王易這番話綿里藏針,又不卑不亢,理由充分,聽得眾人頻頻點頭。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人家習慣臨考前清心靜氣,特地不想八股文又有什么錯?
林懿德面色一滯,心里念頭飛閃,笑道:“大元賢弟所言甚是,既是詩會,自然以詩為主,愚兄在江南游學時,恰巧看得一道吉安府去年的試帖詩題,不如拿出來與諸位共賞析,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吉安府的試帖詩題?
試帖詩是科舉考試中的常規題型,不是每場科舉考試都會考,但只要是院試幾乎都會有。試帖詩不甚重要,重要的還是八股制藝,但如果試帖詩寫的好,有時候也是能加分的。
眾人雖然認同王易“考前清心靜氣”的習慣,但如果有試帖詩題目,也是可以學習切磋的嘛,萬一明日考試就考了呢?北方科舉試題抄襲南方州府試題的事也不是沒有。
所以眾人嘴上喊不要,身體卻是很誠實,紛紛讓林懿德趕緊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