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10日,當大多數京城市民還在期待不久的將來能在家里裝上一部電話的時候,《京城晚報》頭版,一條并不太起眼的消息卻宣告了移動通信時代正式開啟——《公眾移動電話網今起試運行》。
從此之后,移動電話這種東西,就在共和國的首都正式閃亮登場了。
而最有語言創造天賦的京城百姓,根據港片里的情節,給它起了個牛氣十足的名字——“大哥大”。
很快,這個令人一聽就能記住的名字,就傳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不過實事求是的說,對于初期使用這種通訊工具的人,體驗感卻遠談不上多么美好。
以當下科技水平而言,這玩意還真配不上這么一個讓人豪氣萬丈的名字。
首先,這么一臺“大哥大”別看只有一個打電話的功能,連短信功能都沒有。
可重量超過一公斤,攜帶十分的不便。
因此,又被人們戲稱為“板磚”。
其次,摩托羅拉牌的“大磚頭”很是費電。
別看個兒頭大,卻不耐用。
最多連續通話半個小時一塊電池就耗光了。
要是業務多的人,每天得隨身帶上好幾塊電池用于更換。
還有,由于此時整個京城只建了5個基站、73個信道,最多容納2000戶。
這就意味著同一時間內只能滿足73個人打電話,用得人多了,互相搶信道,就會出現“打不通”的情況。
而且由于是模擬信號,通話質量也不好。
通話時斷時續是普遍現象,人們常常得從樓里面伸出脖子打電話。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價格太貴。
整個京城,此時只有位于鬧市口西側路北、長話大樓東南角的驚動移動復興門營業廳獨家經營這東西。
這家營業部剛剛推向市場的一部“大哥大”,市場售價兩萬元一臺。
這還不算入網費六千元,通話還要雙向收費。
每月還有通訊費和頻率使用費。
對比普通工人的工資一個月只有百八十的收入,可謂是天價了。
說句大實話,就沖這個價格,開業之前,就連這家營業部的人,都認為他們的業務開展起來會遇到困難,估計沒有多少人愿意購買。
可結果又怎么樣呢?
即使產品存在這么多的瑕疵,即使價格買這么高,也仍然阻止不了人們向往黑科技的熱情,“大哥大”還是迅速受到市場的認同,受到了追捧。
開業當天,還沒到開門時間,營業部的門口就擠滿了人。
在木板房改造的營業廳里,許多客戶都是拎著大包小包的現金過來交錢。
交完錢填一張申請單,“跑單子”的工作人員再拿著申請單送去通訊機房,過兩天才能開通。
僅僅是開業第一天,居然就售出了了五十余部。
上百萬的營收啊!
這個開門紅的好成績,無疑帶給了京城移動公司莫大的信心。
不過話說回來,當天營業部所接待的客人里,也有兩個人夠特別的。
幾乎給所有營業部的工作人員都留下了至深的印象,讓大家當做茶余飯后的話題談論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