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抵押一套房子,銀行只放款百分之五十,現在則提高到了百分之七十。
而且隨著房子不斷升值,這種比例還在提高。
銀行還會主動給已經貸款的客戶,詢問愿不愿意再追加貸款。
用三十年后的話來說,就是水龍頭徹底擰開的“大放水”。
已經不是你能接多少就接多少了,而是你想接多少就接多少。
銀行管夠。
所以現在的日本,無論是小公司還是個人,都能輕輕松松拿到低息貸款。
而在這個股價、地價狂飛的時代,又有誰會拿這些貸款真的去做實業啊?
當然拿到手后,就是去買股票,買不動產。
其次,日本銀行還不僅通過放貸導致泡沫,自己也直接參與制造泡沫。
日本財團相互交叉持有大量的股票,整個日本股市有三分之二的股票都是公司之間相互持有的。
光是這些財團控制的銀行所持有的股票就占了將近一半。
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尤其1988年初,日本還出臺了新的會計準則——銀行手里持有的股票如果升值,其中一部分也可以記作當年的真實收益。
這個準則換成通俗的表達方式就是——只要股價一直上漲,不管公司實際上賺不賺錢,賬面上都是賺錢的。
賬面上是賺錢的,股價就會接著漲。
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循環。
當時利率又是那么低,財團就融資借錢相互買對方的股票,使泡沫越來越大,最后一發不可收拾。
總的來說,就是日本全國上下,無論何種層次,在信用泛濫的情況下,對于股票和不動產的追逐已經完全達成了共識。
全日本都沉浸在高地價、高股價的幻想中,做著白日夢。
人們深陷在狂熱的拜金潮中無法自拔,幾乎所有的資產,股票、地產、甚至連藝術品,高爾夫會員資格證都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層層攀高。
相對來說,一直在降低的只有貸款的門檻和銀行的利息。
那么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對于泡沫紳士多么好的時代!
鯉魚跳龍門,一日暴富的事情比比皆是。
像寧衛民一回到東京,很快就被吉茂父子又聯系上了。
不是他主動找人家,是人家主動找他。
這對父子是真對得起他,幾乎是感恩戴德的,又把住友銀行的一千億日元塞給了他花,利息只收2.5%。
寧衛民幾乎沒有猶豫就又把這筆錢送進了股市,加上配資去梭哈了。
而他買的股票也確實爭氣,尤其是阪和興業,不經意間其總資產,包括商業票據發行余額在內已經超過了六兆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