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生產線就是一個車組。
每個組的生產工人大概在三十人之間。
蘇錦打算招收增加的這六十多人,可分到兩個車組。
蘇錦打算在奧運之前,先盡可能地用來生產“國風”品牌的奧運同款運動服。
在理想情況下,這兩個車組每天貨物的產量,可達到上千件。
當然,除了制衣車間普工外,還需要招收兩位車間主管,裁床及辦公室人員。
這些人當中車間主管的職務是最重要的。
主管是生產車間的基層管理者,需要相當的經驗。
理論上說,車間主管合理的管理人數應在二十人至四十人之間。
超過這個數字,人數太多車間主管就忙不過,容易出現管理漏洞。
而低于這個數字,則制衣廠管理層人數過多,人浮于事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費。
所以,一般情況下一位車間主管,對應適合管理一個車組。
對這樣的角色,蘇錦也只能從大廠退休下來的人里返聘,目前沒有其他的好辦法。
而在車間人數急劇擴招后,辦公室人員的數目也要相應增加。
原本,制衣廠辦公室除了蘇錦這個廠長之外,還有一個會計,一個出納,一個文員和一位跟單。
現在,蘇錦決定再招一文員和一位跟單,并將人事管理,后勤、外聯等職能明確分工,分攤給辦公室文員。
當然了,像是裁床還有打版師這樣的技術工種也要招人。
比如說打版師,蘇錦本身雖然也是一位打版師,但制衣廠擴張后事務也隨之增多。
打版工作蘇錦只要把大概方向就行,具體工作還是得由專業打版師負責。
總的來說,蘇錦的手筆大的出乎所有人的想象,就連同意他擴大規模的李主任也沒想到他的胃口這么大。
實際上當看他所列出的招聘清單時。
不但布鞋廠的廠長,剎那間有一種目瞪口呆的感覺。
李主任和邊大媽同樣也有點拿不準了。
“招聘七十多人,加上布鞋廠的原有人等,差不多一百二十人,我說小蘇啊,你這步子也邁得太快了吧!?”
李主任吸了一口涼氣,他心里算了一下,街道廠的的規模,一下子就從六十多人擴張到一百八十人,差不多擴大了兩倍!
于是忍不住又說,“小蘇,一下子變成一百八十人,你吃得消嘛。招聘啟事好貼,可弄來了人怎么養活?即便是咱們廠子現在每年都有百八十萬的利潤,好像不太容易啊。”
邊大媽也是叫一聲苦。“就是啊,小蘇啊,我別的不怕,就怕你攤子鋪設的一下子太大,反而拉了咱們服裝廠的后腿。這些新招聘的人多久能成為合格的工人,真能讓咱們廠的利潤有效增長嗎?還有買設備的錢,咱們廠子攢點家當不容易。你可得想好了呀……”
而對這種話題,布鞋廠的廠長是無權置喙的,他也只能驚訝蘇錦的魄力,在旁看他如何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