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給1989年做一個定義,或許可以說,這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一年。
從國際形勢上來看,這一年,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新的領導人登上了政治舞臺。
這些人讓民主制度和人性之光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可惜大部分卻只是表面上的文章,真正的功過對錯只有老天爺才知道。
在寶島,靠著拉攏黨內元老們,徹底擊敗了宋美齡。
不但把統治島內的權柄和總統之位從蔣家人的手中奪了過來,也逼得蔣家后人只能遠赴海外。
整個島嶼都在慶祝“民主之興”,為了結束一人專制的歷史而興奮。
然而對于寶島人民來說,這真的是個正確的選擇嗎?
當然不!
歷史會證明,在比爛的環境下,所謂的“民主自由”就是一個笑話。
在選擇有限的客觀條件下,有可能根本就沒有正確答案,無論任何一個執政人選都是錯誤的。
在南朝鮮,五十六歲的盧泰愚就任總統。
這個成功調和了南朝鮮各方面利益,緩和了各階層矛盾,并且實行陽光外交政策,在任期內與共和國成功建交的政治家,大概做夢也不會想到。
在他出任總統的一刻,打開了民主的潘多拉盒子,是一個多么錯誤的選擇。
“作繭自縛”這個詞兒幾乎就是為他造的。
因為在不久的將來,他很快就會陷入了自己設下的陷阱——會因軍政時期的罪行以及接受賄賂、貪污等問題而被捕,成為首位被關進監獄的南朝鮮民選總統。
在法國,七十二歲的總統密特朗在選舉中再次獲勝。
這位努力增加法國社會福利獲得大部分選民擁戴的法國總統,同樣不會想到,他今天為法國人民爭取的東西越多,未來就會為法國政府的財政增加更多壓力。
未來的法國反而會因為難以承受的高福利,而難以擺脫經濟的困境。
在美國,六十六歲的共和黨候選人喬治·布什宣誓就任,成為了美國的第四十一屆總統。
這位第一個在就任后首先選擇出訪共和國,公然宣稱“最愛華夏”的美國總統,注定要促成兩國外交和經貿關系進入蜜月期。
然而也恰恰是在這一年,正是他所主導的布什政府在背地里給我們拼命出陰招,搞小動作,攪合得我們全國上下不得安寧。
這樣的“愛”可真是另類啊。
在日本,長崎市長本島在市議會上直面回答日本共產黨議員提問時,毫不避諱的宣稱——我認為天皇確有戰爭責任。
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作為一個封疆大吏,這位本島市長選擇正視歷史的回答相當負責任,有勇氣,可謂振聾發聵。
然而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他做出如此的發言是在天皇剛剛故去,日本國喪后不久。
許多日本民眾的情緒上都感到無法接受。
尤其作為一個日本高級官員,竟然發出與政府不諧的聲音,必然是犯眾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