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客,我們到了,我家主人就在這里等候您。請隨我來……”
好在謎底即將揭曉,終于來到了最終的會面地點。
那是一處掩映在花樹叢中的數寄屋造建筑,外表看上去有點日本京都的桂離宮的風格,充滿了江戶時期的風情。
相較于象征著權力的幕府御殿建筑群,這樣的數寄屋造建筑更加小巧精妙,頗具“禪茶一味”的風雅。
按照寧衛民自己的理解,如果用華夏建筑打個比方,幕府御殿建筑群就像是皇家貴胄居住的四合院,追求的是富麗堂皇的色彩,講究四平八穩的氣度,大開大合的氣派。
而數寄屋造建筑更像是江南一步一景的庭院,既追求外在的精致,也強調內在的豐盈,更側重于風雅和享受。
果不其然,當寧衛民隨著栗島澄江走進木屋,立刻就感受到了和式裝修風格中,蘊藏著鎏金碎銀的富貴氣。
這里的現代化電器、用品一應俱全,沒外表看起來那么雅致樸素。
尤其是里面那個寬敞的房間,足足有六坪之大。
壁龕有四米寬,旁邊還擺著鑲嵌螺鈿和金箔裝飾的古董柜。
靠近壁龕處的矮窗透著光,能看到外面的風景。
不僅如此,梁柱和天花板均選自高級木材,透著一種歷史悠久的感覺。
同樣的奢華感覺還體現在屋子里的各種擺設上。
壁龕上掛著一副墨寶,筆跡潦草,寧衛民根本辨識不出,只覺得這種枯瘦的筆法像是出自某個禪僧之手。
掛軸前面并沒有擺放花瓶,而是擺了一個偌大的佛像。
佛像的造型有點像不動明王,頭戴獅子冠,頭發糾結倒豎,張開的大嘴露出了可怕的獠牙。
身上有六只手臂,每只手都抓著法器。
一雙怒目如玻璃珠般發亮,很有可能嵌入了水晶或者寶石。
至少可以肯定,也是件貨真價實的古董,身色已經發紅,而且剝落處還露出了黑斑。
除了這尊佛像,在多寶格層架和壁龕的邊框處都擺滿了大小不一的佛像。
除了最大的那尊像不動明王的佛像之外,還有呈現出結跏跌坐姿勢的釋迦如來,手持藥壺的藥師如來,單腳盤膝做沉思狀的地藏菩薩。
總之,這里的這些佛像看起來都是有歷史的古董,但其中幾分真幾分假,寧衛民就說不好了。
畢竟他對日本的歷史所知不多,還不足以讓他像評判華夏古物那樣,比較準確鑒定日本古物的來歷。
除了一個達摩像是例外。
這玩意寧衛民看著很是親切。
因為僅從造像形態偏向漢人的面容和裝束,而非胡人,他就有接近七成的把握斷定,應該是華夏南北朝時期的寶物。
不過他最多也就是草草打量一眼的時間而已,沒有太多的機會仔細觀察了。
終歸他走進來不是為了欣賞裝修風格和這些佛像的,而是來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