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事情很順利,張三的兄弟很大度地開了后門,副局長這點權利還是有的。
至于葉北投稿的事情也辦完了,不過沒什么回復,如果被選中的話,報社會再聯系的。
除了葉北的事業沒有進展,秦穎和趙虎都已經開始自己的道路。
陸如荑表示明天她就不出門了,她也要開始自己的民俗文章創作了,她要記錄她知道的眾多民俗,再用葉北所說的科學方法來整理和推演,構建九州民俗文化,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但陸如荑覺得很有意思。
“那你第一篇文章準備寫什么?”葉北很好奇。
“寫祭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陸如荑說道:“這一路上你多次提起用科學來思考不同民俗之間的共同性,我就想到千年來眾多活人獻祭的一些共同點,那就是會挑選身體有殘疾的人進行獻祭,現在想來這個習慣應該是從文明未開化的時代就演變而來的。以前我不明白獻祭的時候為什么要挑選殘缺的人,現在從發展眼光來看,在文明未啟蒙的時候,那些身體有殘缺的人本身就是累贅,所以才會被送上祭壇。而后面很多神教保留了這種獻祭殘缺者的習慣,甚至是認為神就偏好身體有殘缺的祭品,有時候完好的人還要故意折斷四肢挖掉眼睛,其實后期的這些折磨都不過是錯誤的模仿。”根據發展觀念來解釋這些獻祭現象,折磨祭品就是后人對前人的錯誤模仿,和對神的錯誤理解。
古代人獻祭那些殘缺者是為了減少負擔,保存勞動力。而后人繼續模仿前人故意獻祭殘缺者,或者制造殘缺再獻祭,那就是一種慣性思維的謬誤。
陸如荑經歷過將人祭視為普遍的時代:“我當時并不理解人族為什么要對祭品做那些動作,以前以為這是祭祀的特定儀式,可不同地方的祭祀儀式又不一樣,有人挖內臟,有人斷手腳,有人只挖眼睛,哪怕是信仰同樣的神靈,也有不同的習慣。現在想來這些折磨并沒有意義,只是最初人族蠻荒之時,將那些殘缺者送到了祭壇上,然后恰好達成了愿望,于是后面他們就習慣性地將有相同殘缺的人當成祭品,久而久之就會把完整的祭品也變成殘缺不全。并且將這種習慣神圣化,其實獻祭只需要祭品,完整和殘缺都可以,但人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卻將殘缺當成了祭品的必須。”
聽陸如荑要寫這種血淋呼啦的獻祭研究,葉北忍不住問道:“這算民俗么?”
“當然算,這是遠古民俗啊,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從獻祭人命,到獻祭三牲,這些都是民俗的變化,我都要記錄下來。”在陸如荑靈智初開的時代,人祭是每個部落都必須進行的崇高活動,一直到三王時代才被廢除,但哪怕如此一些魔煞神教還是在暗中繼續延續千年的獻祭。
“好吧,你高興就好。”
“有問題的時候,我還會找你的,關于科學方法論我還有很多需要請教的地方。”陸如荑這位千年魔女正在重新開始學習,葉北就是她的老師。
“雖然我不知道人祭的一百種方法,但如果是需要理論上的支持,盡管來找我吧。”葉北也知道陸如荑確實學得很快,就從這人祭的發展理論就能看出她確實已經掌握了科學方法論,從科學角度來解釋人祭中出現的不合理的共同點,然后逆向找到一種合理的推論,而這個推論可以解釋普遍現象,就是一個目前所需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