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小的沙龍還真是幾個學究碰頭討論學術問題,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學術問題,普通人哪會討論這些,哪怕就是專業領域也沒多少人討論這個吧。
就葉北對通海城的認知,九州主流的學界還是以歷史和文學為主,對歷史進行重新的整編,或者是翻譯國外文獻,就算有機會學習科學學科,一般人也是往養家糊口來發展的,或者學醫或者學習工程,畢業之后都不愁就業問題。而真正厲害的學者一般都會留在國外,就比如劉長俠,他在國外很長時間,做出了不少研究之后才回國的。然而就算他是載譽而歸,最后也因為研究內容太高端而不怎么受重視。
可見九州是真沒有什么科學氛圍,九州學者首先考慮的還是吃飯問題,然后就是從政從商,最后才是科學進步。
在主流學界中,科學這種玩意還是勞力者的范圍,還得接受勞心者的管束,而讀書人自然要以勞心者為目標,那就得從政從商,就是要做管理勞力者的人。
所以盧小小的沙龍倒是難得可貴地為學者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所以葉北提出場理論的時候,別人也沒呵斥,而是認真傾聽。
《電磁波的傳播介質》這篇論文其實只是猜想,沒有試驗論據。科學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一個偉大的假設有時候能改變世界。
聽葉北說完,夏天連連點頭,他覺得葉北說的沒錯。葉北可是設計出人造閃電的男人,夏天都盲目崇拜了。
“這場學說倒是頭一次聽聞,我知道電磁場,也知道電磁感應,你認為場與場之間互相影響的話就不需要介質么?有趣。”通海大學的萬洋教授覺得葉北的想法很有趣:“那么你為什么這么認為呢?”
“首先我想問問,如果作為介質,未知之物是不斷流動的,還是不動的?流動就好比是河流,不動就比如是馬路。”葉北說道:“如果是流動的,那么電磁波的速度必然會受到介質速度的影響,就比如行舟,有逆水行舟,也有順流而下,船的速度得加減水流的速度,那么我們測量的電磁波的速度就應該是變化的。如果未知之物是固定不動的,那么我們星球和未知之物會有一個相對的運動角度,在星球的不同角度測試的電磁波速度也會不同。”
葉北用簡單的幾句話就提出了驗證的實驗,通過測算不同地區的速度就可以證明這個論文是不是正確。
如果電磁波的速度總是不變,那么就能說明它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不愧是設計出人造閃電的人,果然思路清晰。”城市設計師錢萬里拍手叫好,葉北這是實驗思維:“其實提出理論的人很多,但真的設計出實驗證明理論的人卻很少。葉先生你的思路就很正確,是不是正確通過實驗論證是最有說服力的。你這個說法也完全可以出一片論文了。”
葉北表示高中生穿越到異世界確實是超級科學家了,可惜他大學沒有繼續數理化,不然絕對可以成為震古爍今的人類偉人。
“過獎了,不過是班門弄斧。”葉北說道:“若是有不對的地方,還希望大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