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漁夫跪在泥濘的地上,磕頭如搗蒜,眼睛都不敢睜開,閉得緊緊的,嘴里嘀嘀咕咕的念叨著什么“龍王爺爺饒命”、“這輩子再也不打漁了”之類的話。
而在衛淵等人面前,就是那條小龍。
大概有三丈多長,一尺多寬,渾身青色鱗片細密排布,閃著淡淡的光芒。
后背上有龍鰭,腹下有四只爪子,每只爪子有三根腳趾,前二后一。
頭上有一對兒剛剛鼓出來的角,如同小鹿一樣是個小包包。尾巴也是帶著鰭的龍尾。
那小青龍在岸邊盤起身子,咂么著嘴看著衛淵等人。
老馬腿肚子抽筋了,渾身肌肉緊繃,卻完全使不上力氣。越是看這龍越覺得高大威嚴,自身的卑微渺小感劇增,順勢就倒在泥地上起不來了。甚至喘氣都有點困難了。
侯應雄的反應反而要好一點,雖然也抖得跟篩糠一樣,但是最起碼還能站住。
他看著那小青龍直眼暈,渾身發抖,但是閉上眼睛沒一會兒就要睜開偷看一下,然后再嚇得渾身發抖。
衛淵覺得這小子再過一會兒,非得“一庫~”不可!
衛淵算是看出來了,這不是龍!這是一條蛟!
我們平時總說蛟龍蛟龍,其實蛟與龍還不一樣。
水生種有好些都是龍屬,最典型的就是鯉魚。
一些血脈純正、頗有造化的鯉魚,是有脫去魚身化身為龍的機遇的。也就是所謂的鯉魚躍龍門。
而另一個大種類的龍屬則是蛇。蛇又稱小龍,有好些有了道行的大蛇,都會找機會化蛟。然后再由蛟化龍。
蛟已經是龍的一種了,算是最低等級的。
南朝時期著作《述異記》中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虺就是蛇的一種。
還有說蛟既是鱷,也就是鱷魚;龍與鯤交生下的就是蛟;龍未升天為蟠龍,上天的為天龍。
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
而《墨客揮犀》卷三的描述為: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
倘若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寫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
周處的故事也很有意思。當地有三害,山上虎、水里蛟,最后就是周處自己。
周處被鄉親們忽悠去除兩害,本來鄉親們以為是三害同歸于盡,沒想到周處頭鐵,竟然把虎、蛟全都弄死了。
最后知道三害之一就是自己后,周處很慚愧,后來就痛改前非了。
當然,周處有沒有把忽悠他的鄉親給捏死,咱們就不知道了。書上沒說。
……
眼前這條小青蛟(青椒?),雖有角但不是龍那種叉角,而是犄角。有的蛇化的蛟,甚至是獨角。雖然有爪,但只有三根腳趾。而一般的龍有四根,前三后一。金龍有五根!
有的大蛇化蛟,只是在腦袋上長了一個彎角,也沒有爪子也沒有龍尾、龍鰭,那只是初具蛟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