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陳子昂回臨安,跟爸媽回鄉下祭祖。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經過歷史變遷,如今成為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國家將4月5日定為法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以前,陳子昂一直認為,清明節其實是給活人過的,并非給死人過。
人死后萬事空,塵歸塵土歸土,哪有什么靈魂鬼魂。
但現在,他不知道了。
或許,前世的家人,在這個節日,正在給自己燒紙吧。
不過即便燒了,他也拿不到什么。
冥幣,符紙,都是給陰間的鬼魂上路的錢。
據說連鬼都需要冥間的錢上路,所謂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好人,英烈死后,人間眾人捎錢過去,能讓這些靈魂更方便更快捷淌過黃泉,越過奈何橋,順利抵達彼岸……
不管人間陰間天庭是否存在,陳子昂依然鄭重祭祖。
如果說這是迷信,那就迷信好了。
不是所有的迷信都不可取。
比如清明祭祖。
人們宣傳生前要光宗耀祖,要行百善,死后可以上天。
這種迷信,就是正能量,激勵社會進步和前進,就像一種精神契約,約束著活人,讓人們即便臨死前有怨念,也不能去做傷天害理的事。
這不只是要照顧身邊活著的親人的感受,也是為了可以往生,進入輪回。
不管存不存在三界中的另外兩界,說十惡不赦的人死后下地獄,永世不得超生,就是積極向上的迷信。
祭祖,墳里人孤寂,墳外人上祭品,祭拜后放鞭炮。
墳里陰間,墳外陽間,陰陽兩隔。
站在墳外,陳子昂覺得自己離生死,離陰間是如此之近。
山上,爸媽跟親戚大人們一起給墳頭除草,年輕人則在周圍玩耍。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又是一年春花爛漫時。
清明祭祖的氛圍并不沉重,相反,很輕松,是小孩子們童年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爸媽今天的心情也很好,跟親戚長輩們有說有笑,談笑風生。
大人們高談闊論,熱愛生活,講故事說笑話,一個個情緒高漲,似乎他們并不知道,或是這個時候就沒想過,有一天他們也會走進墳里,躺在這里,等著后人來祭拜。
“媽,我幫你!”陳子昂過去,接過石佳手里的鐮刀。
“你行嗎?”石佳笑起來,兒子就從小在鄉下住過幾年,上學后離開去臨安,沒下過地干活。
“男人怎么能說不行?看我的!”陳子昂右手拿鐮刀,左手去抓雜草。
“等下!”石佳拉住陳子昂的手,然后把手套摘下來給他:“細皮嫩肉的,空手抓容易被割傷。”
陳子昂只得停下,戴上手套,然后一邊除草一邊跟媽媽聊天。
“媽,里面是哪個祖宗呢?”陳子昂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