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跟表姐李雨晴提過投資電影的事,李家并不感興趣,倒是愿意讓李雨晴去劇組混混看先。
“不用,你忙自己的事都忙不過來我跟你講,還想分身?”陳子昂并不同意為了票房,再拉上李秋婷這么一個影后。
王登一個影帝,就已經讓這部電影處于更虧本的邊緣了。
李秋婷看向田曉生:“那你多加努力吧,王登是因為義氣才參股和主演。”
“嗯。”田曉生感覺身上的責任更加重大。
王登要是拿純片酬,以這部電影的經費,根本不夠看,請不起上千萬片酬的他。
“拍電影,請你們這些大咖,那錢真是……用嘩嘩流水來形容都不夠啊。”田曉生感嘆。
不說電影,先看電視劇領域,過去一年,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一部成本1億元的電視劇,明星就拿走6千萬以上的片酬。
很多電視劇制作成本披露顯示,部分國內演員的片酬甚至已達到影視劇全部成本的50%到80%。
“這個市場,越來越混亂。”陳子昂也深有感觸。
不少電視劇在選角時,即使導演、制片們明知觀眾看劇已經不再注重明星效益,但卻為了能播出,依然會選擇大牌。粉絲愿意為自己喜愛的明星買單,甚至連應援的花樣都層出不窮。
這不難理解市場為何會越來越傾向于選擇一些擁有龐大粉絲基礎的“小花”、“小鮮肉”,哪怕他們或許都沒有做到最基本的敬業。
早在兩年前,明星日益增長的片酬與影視的粗制濫造形成的對比太強烈,網友呼吁實行限酬令。
而后,限酬令是出來了。
有人為這個政策拍手叫好,認為嚴格遵守這個限酬令,明星的天價片酬就不會存在了。
結果呢,限酬令根本行不通。
血淋淋的事實告訴網友為何限酬令行不通:
按照市場行情,小鮮肉可以拿到一個億的片酬,可是限酬令規定只能拿5000萬。怎么辦?其實可以這樣:小鮮肉只拿片酬5000萬,然后讓他當個監制或者導演,或者出個策劃方案,將剩下的5000萬以這個名義拿到手。
演員總片酬不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同樣的,小鮮肉可以把一部分片酬以制作費的名義轉嫁過去。比如簽兩份合同,一個是片酬,一個是其工作室的制作費。依著這個趨勢,大量的藝人開始選擇開工作室自己當老板。
“因為限酬令的緣故,片酬太低,一些小鮮肉小花一時沒辦法,干脆就不演電視劇了,改去參加綜藝節目。電視臺不給高價格,那就去參加網絡綜藝。或者干脆去干別的,諸如拍廣告之類。”李秋婷笑道,聊起來風輕云淡,她看不慣這個市場,又改變不了,只能冷眼旁觀。
“我們的綜藝節目,他們來不了,來了也只能按照我們的合理市場價。”陳子昂說道,他沒說自己就是要努力堵死小鮮肉小花門這條路,靠伯玉娛樂硬生生扛住。
跟不熟悉的人,不是至親的人,說這種話會被認為腦子有病。
網上有人指出,越是出高薪請明星,就越是說明對明星有著剛需。按照市場的趨勢,降低明星片酬不能靠禁令,要靠自由市場!
陳子昂冷笑,靠市場?
市場還不是一群資本攪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