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世界上就是有這么一種怪現象。
天水算是受過陳子昂的恩惠。
但最恨他的,卻是天水,而不是環亞。
幫你的人會一直幫你、對你好,因為習慣了,不對你好他會覺得心里有空缺。
你幫的人則會一直來索取你的好,因為習慣了,知道無論何時,你都會在,都會滿足他。哪怕他從來沒有付出過,也不妨礙他提出要求。
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個富翁出了大事,他把兩個兒子叫過來,說我有兩個特別好的朋友,其中一個我幫過他很大的忙,而另外一個幫過我很大的忙,你倆趕緊去找他們求救吧!
于是老大就去找父親曾經幫過的人,老二則去找曾經幫助過父親的人。
老大覺得,他找的人受過父親的恩惠,出于感激和報恩,應該給他提供幫助。
老二找的是一個已經幫過父親的人,其實并沒有再幫他的義務。
這么看來,老大獲得幫助的機會比較大。
但事實正好相反,那個幫助過富翁的人再次對富翁又伸出了援手。
那個受過幫助、應該報恩的人,卻無情地把富翁的老大趕出了家門。
前世,中國有個感動中國的慈善者叢飛,他資助過183名貧困兒童。
后來他得了癌癥,因為沒錢治病陷入了困境。
當時叢飛的老婆懷孕5個月,不僅要擔心老公的身體,還得為醫藥費發愁,但這都不是最上火的。
最上火的是,很多被捐助者連一句表達關心的電話都沒打!
還有個受資助的學生家長把電話打到了醫院,就為了質問叢飛:“你不是說好把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還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這不是坑人嗎?”
叢飛:“我病了,掙不了錢。”
對方:“什么時候能治好?什么時候能出來掙錢?”
這個家長,不是叢飛碰上的唯一奇葩。
被資助者里,這些奇葩多了去了。
比如被叢飛資助過的李某,大學畢業后再也沒搭理叢飛。知道叢飛生病后,李某一聲都沒吭。
有一次李某接受媒體采訪時,“不小心”說出受叢飛資助上大學的事。幾天后,他從網上看到記者寫的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特別不高興。
這回他立馬吭聲了,要求叢飛跟記者聯系刪去文章中他的名字。叢飛的朋友氣不過,打電話問他為什么必須刪掉?
李某理直氣壯地說,我現在是大學老師,這事讓學生知道了會“很沒面子”。他把被資助過的事情當成了恥辱!
叢飛的朋友氣得一整夜沒睡著,第二天見到叢飛告訴叢飛,叢飛也失眠了一晚上。
又比如被叢飛資助過的小A,因為叢飛給她找的工作她不滿意,也就此失去聯系。
記者有一次采訪,問她是否得到過叢飛的資助?
她說:“我接受過他的資助,當然記得,當時叢飛同意幫助我也是出于一種自愿,他有他的想法,我從來沒有強迫過他。至于有什么樣的想法,我也說不太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圖的,至于他圖什么,我不說你也應該能猜到。”
記者說:“他胃出血了,醫生說如果不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你想沒想過應該向他伸出援手?”
“向他伸援手?怎么伸呢?我現在每月不過三四千元錢,沒這個能力。再說,他也從來沒向我提過這個要求。”小A最后以太忙為由,不但不出錢,連看一眼也不肯。
叢飛在去世的十天前提出停止治療,希望能把這些錢用到有治療價值的人身上。
并且,在他死后,還把眼角膜捐獻出來,完成最后的愛心之舉。
他捐獻的眼角膜,讓5名眼疾患者重獲光明。
他的妻子說:“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資助,在旁人看來十分夸張,可在我看來,卻很自然。他性格就是這樣,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經不起別人的哀求。這是他的優點,但也是他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