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瑪麗蓮·夢露。
她不是某個人造就的悲劇。
前世,瑪麗蓮·夢露是全球巨星,可謂家喻戶曉。
她是全世界最性感的女神,魅力爆棚。
直男們逃不過,權貴名流逃不過,甚至美國的肯尼迪總統也逃不過。
可以這么說,夢露就是一個性感的符號。
這個符號的定義是:一個迷人的尤物,一個**的明星,一顆行走的春藥。
但是,世人皆知她的嫵媚,少有人知她的孤獨。
她曾對人說:“我總是很孤獨,這就是為什么我那么喜歡電影。在電影里我可以完全忘掉自己。”
導演約瑟夫·曼凱維奇也說,瑪麗蓮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
“她總是獨自一人。她是我認識的最孤獨、最寂寞的人。這個女孩遭受孤獨之苦,但是她不愿意融入人群,看起來她總是一副要獨自逃走的樣子。她不會交朋友,也不好交際。當我們在片場的時候,她卻躲在酒店客房里。”
她是一個失愛的孤兒。
終生與恐懼為伍,一直焦慮,半生抑郁,最終以自殺的方式,離開這個繁華又冷漠的人世。
她的悲劇,是從童年開始的。
并不是某個人,或某段婚姻造就的。
風華正茂時,她大紅大紫,平均每周收到5000封求愛信。一位狂熱追求她的土耳其人,因她不接受求愛而割腕自殺。
可是,盛名之下,依然是一顆極其不安、極其匱乏的心。
她一直希望有個男人愛她,她也全心全意愛著對方。
可惜,這個男人,她一生都沒遇到。
這種100%的愛,她的丈夫們給不起,情人們更給不出。
于是,夢露總是經歷失望。
她又缺乏經營愛的能力,無法讓沖突變成養分。
此后她聽從本能,在一個接一個男人中來來回回,試圖通過自己的魅力,通過**,來溫暖自己的心。
但這種方式,只會帶來更頻繁的失望。
失望的疊加,逐漸壓垮了這個脆弱至極的人。
最后,瑪麗蓮·夢露服用了大劑量的安眠藥,孤獨地離開人世。
她告別這個世界的那一天,沒有親人,沒有愛她的男人,沒有巨額的遺產。
陪伴她的,只有童年時的一架鋼琴。
這架鋼琴,是生母住院前買的,后來因沒錢賣了。
多年后,夢露又把它買了回來。
這是童年唯一帶給她溫暖回憶的東西。
這一生,她沒有真正的愛人。
這一生,她也沒有真正的榮耀。
終其一生,除了美麗的身體,她一無所有。
夢露死后一周內,紐約的自殺率達到史上最高值,在一天內有12人自殺。
其中一名自殺者在遺書中寫道:“如果世界上最曼妙、最美麗的人都生無可戀,那我更沒有什么可以留戀的了。”
想到這,陳子昂一身冷汗。
自己怎么會想到邁克爾和夢露了?
拍戲,唱歌,太投入,會影響正常生活,的確沒騙人。
好的歌手,歌曲不在多。
好的演員,作品也不在多。
在影視歌圈,量產的藝人,基本可以說不是一個好的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