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常人尚且如此,三個暫時還單身的彪形大漢同床共枕,這起碼也是千年修得的緣分。
因此,在劉備、關羽被張飛邀家中“抵足而眠”、“徹夜長談”一整夜之后,本就相見恨晚的三人更是在這一夜之間結下了“深深”的情誼。
第二日一早,神清氣爽的張飛心里一琢磨,普通的稱兄道弟已經難以表述他們三個之間的情誼了。
于是張飛提議道:“兩位兄長,昨夜小弟與兩位兄長相談甚歡,只恨沒有早點遇到兩位兄長。小弟有一個建議,既然我等三人相見恨晚,小弟莊上剛好有一處桃源,不如我等去那桃源擺酒祭天,然后結為異性兄弟可好?自此之后,我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有違背,天人共棄!”
聽到張飛這么說,劉備和關羽頓時也是覺得心中萬丈豪情迸發,當即毫不猶豫的應道:“好!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
劉備關羽張飛歃血為盟,結為異性兄弟。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不管你是蜀漢吹還是曹魏吹,甚至是鳳毛菱角的東吳吹,都不可否認一件事,那就是劉關張之間的不管是兄弟情義也好,還是君臣情誼也好,都是這個時代極為罕見的。
曹操死了兒子,死了心腹大將,都能為了利益面不改色的接受了張繡和賈詡。
就算他平時表現得再怎么喜愛典韋,甚至稱之為古之惡來,但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典韋也不是不可以犧牲放棄的——畢竟,為了自己的利益,他連自己兒子的仇都可以不報,區區一個典韋又算什么呢?
孫權就更不用說。
在人性涼薄這一點上面,孫權較之曹操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關羽死后,劉備和張飛絲毫沒有顧及其他,第一反應均是傾舉國之兵去給關羽報仇。
理智上來說,這是一個十分不明智的決定——這從劉備死后諸葛亮立即就開始和東吳議和就能看出來。
但是對于劉備和張飛來說,他們和關羽之間的情義卻不是區區利益能夠衡量的。
關羽死了,他們如果不能給關羽報仇,那唯死而已。
僅此而已。
至于他們死后,蜀漢和東吳是戰是和,那是后人的事情。
縱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起于微末,期間歷經種種磨難最后才建立了蜀漢政權。
在這個過程中,不管遇到了什么艱難險阻,關羽張飛都從來沒有過要背棄劉備的念頭。
而劉備,最后也證明了他對得起關羽張飛的這份忠義。
所以,不管你說劉備是假仁假義也好,是沽名釣譽也好,但是唯有劉關張之間的感情,卻是毋庸置疑的。
............
大興山。
這是位于幽冀兩州交界的一處小山。
山雖然不大,但是地理位置卻十分顯要,正好卡在了幽冀兩州的交通要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