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之中大妖隱藏極深,這個時候,老夫已經是沒有察覺!”
“更何況北涼之中,還有三十萬北涼軍清一色的金丹之上的絕世強者,足以橫壓一切,北涼王不會介入爭霸,但是魏國的行為也不能太過于過分。”
說到這里,孟子話鋒一頓,然后深深地看了一眼惠施,低聲告誡,道:“惠相,根據老夫的望氣,魏王只有一年時間了。”
“所以,這一戰應該讓魏王發揮最大的戰力,配合我等將大梁的妖魔蕩盡!”
惠施目光如水,對于孟子之言,心中沒有半點的意外,對于魏王的情況,惠施比孟子了解的更多。
但是這一刻,他從孟子身上感受到了一絲去意。
一念至此,惠施朝著孟子語氣凝重,道:“孟子,你打算離開大梁么?”
惠施心里清楚,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是一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在諸侯國合縱連橫。
在戰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
他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并推行于天下。
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游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游列國,游說于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但是,魏國與孟子的主張截然不同,他心里清楚魏王沒有打算任用孟子的打算,只不過,孟子是一個絕世高手,才會被魏王熱情款待。
他相信孟子也是感覺到了魏王的意圖,心中產生了離去的念頭。
孟子大約在古稀之年率領弟子出游各國。
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年間。當時匡章背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
到了齊國,孟子宣揚他的“仁政無敵”主張,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鎰,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
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
........
他心里清楚,孟子與孔子都在尋求政治抱負,想要將儒家發揚光大,但是這個時代是大爭之世,儒家的浩然正氣不錯,但是政治主張卻一如天方夜譚。
在未來得到重用與否他不知道,但是在這一世,孟子根本找不到重用的國君。
這一刻的孟子沒有猶豫,將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久聞北涼王少年奇才,老夫想要去見識一下,若是能夠突破哪一步,也是一場機緣!”
“有了北涼王的王命,中原大地之上的暗流,必然會偃旗息鼓,至少在短時間之內不會爆發,若是大梁有變,老夫會在第一時間趕來!”
孟子是一個仁義的人,他答應了魏王以及惠施要解決大梁之中隱藏的大妖,自然不會撒手不管,這不是他的風格,也不是他堅持的主張。
聽到孟子的話,惠施心底里松了一口氣,他心里清楚,這個時候的孟子戰力的恐怖,畢竟儒家的浩然正氣對于妖魔一道更有效果。
作為魏國右相,惠施自然是要替大梁謝過孟子的這一壯舉:“惠施代大梁萬民,謝過孟子了!”
這一刻,孟子終于是轉過了頭,對著惠施,道:“惠相不必如此,老夫也想見識一下大妖的風采,也想讓人知曉浩然正氣沖霄的無雙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