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根本不可能實現。
不過夭夭有一句話說得很對,“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他覺得,光憑這句話,就應該能讓自己的左庶子,不得不重新考慮一下重新修繕乾陽殿,畢竟,這可是北辰的糧倉所在,重中之重,肯定要有一個重量級的人坐鎮在這里,而這個最佳人選,自然是李承乾自己,那他不能沒有辦公的場所吧,所以,咱們就重修一下乾陽殿吧。
夭夭的話實在是登不得大雅之堂,所以,他自己又重新寫了一遍,而且潤色過后。
這才把牓子讓人送了出去。
當然,送肯定是直接送給皇帝的,牓子上說,正因為東都如此重要,兒臣已經打算長期鎮守在這里了。
皇帝也沒想到,他讓自己兒子去勸手下的大臣,結果太子倒好,直接給他上了這么一份牓子。
這份牓子上所說的內容,只能說,有些超出了他對太子原本的預期。
因為,能以如此高度來看待問題的,可不多,甚至……太子這一番新奇的論點,毫無疑問也是讓皇帝眼前一亮。
為此,皇帝也是把所有宰執大臣都召了來,想看看這些人又是什么反應。
七位宰執大臣在看完了那篇牓子后,也都驚詫非常。
一方面,不得不承認,太子殿下的目光超前,然而另一方面,又不免有些擔心,這不會又是一個武帝吧。
不過不對啊!
太子殿下平時看上去不說儒雅隨和,但也不至于動不動就拿行軍打仗來作例子吧。
雖說是這樣,但從對‘天下’的認識來說,太子殿下的確超過了他們。
尚書右仆射封德鴻對于這種給太子殿下拍馬屁的事情,向來都是毫不吝嗇的,也是很快站出來道:“殿下深得經邦之要,陛下可喜可賀啊!”
但像是我朝所占之地,不過是盛滿水的水缸里的其中一瓢而已,這樣的話,或許,也只有太子殿下敢說了。
這篇牓子當中,其實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不過,雖說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然而,看好的人,也并不是沒有。
比如說衛國公李牧,作為武官大于文官出身的他,其實他也算是文武雙修了,只不過他帶兵打仗更厲害而已,便對太子殿下這種想法很容易接受。
而且,他對于太子殿下所列舉的比喻,也認為很生動貼切。
很是符合他作為武官的口味。
于是,衛國公李牧竟也是忍不住道:“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太子殿下年紀輕輕,便能有如此認識,屬實難得。”
中書令嚴立復:“臣以為,可以讓太子殿下長期鎮守東都。”
侍中裴寂:“只是東都沒有適合用來長期參政的地方。”
侍中陳珪:“臣以為,可以對東都的宮殿進行適當地修繕一下。”
尚書右仆射封德鴻:“陳侍中這說的是什么話,既然東都是為了謀萬世的,怎么能只是適當地修繕一下?要搞好就一次搞好,干脆重新里里外外都修繕一下。”
中書令楊恭仁:“可如此一來,會不會太過于耗費民力?”
尚書右仆射封德鴻:“可以分三年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