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黃得功所部在明國已經算是數得著的精銳,但是越國公劉永錫在明國絕對是異數中的異數,多鐸這次南征不但遇到劉永錫的激烈抵抗損失頗大,而且居然還讓劉永錫在眼皮底下跑了,而且過江之后就是在金華賊的主場作戰,因此他真覺得謝三賓所說很有道理:“既然全浙百姓都盼著王師早日南下,那就派五千大軍先行渡江!”
伴隨博洛的一聲令下,以幾百名降兵為前驅,清軍浩浩蕩蕩渡過了錢塘江直指金華府。
博洛這次可以說是下了血本,雖然這支前鋒總兵力不過五千人,都是真正的精兵勁旅而且派了田雄這位出賣了黃得功與弘光皇帝的降將與他派去的梅勒章京一起共同統領這支精兵,而且博洛已經準備繼續投入兵力。
只是博洛的行動第一時間就傳到了金華,甚至連謝三賓與博洛的具體言談都已經傳過來了。
對于劉永錫來說,這簡直是天賜良機,他告訴張國維與朱大典這兩位張皇后新封的閣臣:“兩位相國,這真是天助我也,我立即出兵江上!等大捷之后我要給謝三賓記上一功!”
張國維雖然與謝三賓曾經同朝為官,只是真沒想到謝三賓居然如此無恥:“真沒想到謝三賓竟然喪心病狂到這等地步,如果博洛只派一兩千人渡江,那對付起來就容易多了!”
劉永錫卻是搖了搖頭說道:“我用兵從來是多多益善,對于渡江之寇也是希望多多益善,這次渡江建虜越多,國家形勢就越好,所以我才說要給謝三賓記一功!”
張國維與朱大典都知道劉永錫準備在江上來一場大捷以凝聚人心,所以張國維特意提醒劉永錫:“越國公,國家興衰成敗在此一役,渡江之虜雖僅五千人,但是博洛所部足有四五萬人,還是小心為妙!”
對于金華這個小朝廷來說,這是輸不起的一場決戰,甚至可以說是賭上了國運,但是最令人擔心的問題在于光博洛手上就有四五萬大軍,除此之外王之仁、陳梧等明將雖然跟金華這邊保持聯絡,但也已經向博洛輸誠。
陳梧在嘉興還不足為患,可王之仁這位定海總兵卻剛好在寧波府,萬一劉永錫率主力出師江上被王之仁抄了后路情況就不妙了。
劉永錫卻是笑了起來:“這件事我已經派張煌言去處置了,到時候我們可一起以會師江上進取杭州!”
張煌言與謝賓三都是寧波人,雖然兩個人在氣節上卻有著天壤之別,但是論在本地的影響力卻明顯是謝賓三這位進士相公大得多,因此朱大典不由問了一句:“越國公,張蒼水這次回鄉只帶了一營人!”
劉永錫非常明確地說道:“沒錯,張煌言只帶了一營人,但是我讓他一定至少要帶回來五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