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升已經明白了王普祥話里的意思:“就是于謙于兵部,英宗南宮復辟之后,第一個殺的就是于謙于忠肅,而且代宗皇帝用的文武官員甚至司禮監太監,即使不殺也都是貶到萬里之外,咱們得記住這個前車之鑒!”
周之升這么一解釋沈營官也明白過來了:“大人,咱們既然一直跟著娘娘與越王殿下,這個時候就千萬不能犯錯!”
周之升點了點頭說道:“王普祥說得極是,咱們得快刀斬亂麻把事情辦了,不能給自己留下禍害,你們跟我走一趟把事情辦了!”
如果換了其它將領,哪怕是比周之升地位更高資格更老的存在也不敢這么先斬后奏,直接說“把事情辦了”,但是周之升在越明朝可以說是真正天子門生春風得意,年少輕狂自然是膽大包天。
而周之升的決定更是得到了王普祥的全力贊成:“將軍,就應當這么快刀斬亂麻把事情辦了,但是我覺得這事不能辦得太草率,得方方面面都能交代過去!”
周之升已經明白過來:“清國送還的應當不是德昌王,而是個他們派來攪亂本朝朝堂的奸細,是不是可以讓他身邊人站出來舉報?”
雖然周之升年少年狂,但這終究是“弒君”的天大罪名,他自然是想辦得盡善盡美,而王普祥卻是毫不猶豫地說道:“將軍,這件事不必如此麻煩,既然是建虜把德昌王扔回來的,那德昌王就應當死在與建虜的廝殺之中,對于德昌王來說這也是一個最好的結局!”
周之升已經明白了王普祥的想法:“確實如此,大明皇帝就應當死在戰場之上,讓德昌王一個留下遺言的機會吧!”
第二天明軍發動了一次潮水般的猛攻,雙方在戰場上死傷數百人最后清軍只能敗走,只是明軍在戰后的尸體之中卻找到了弘光皇帝的尸體,而前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盧九德在內的不少人都證明這位殉國者確實就是弘光皇帝也就是當年的福王殿下。
而按照周之升的戰報,當時清軍不知為何正在準備轉移弘光皇帝,但是在雙方的激戰之中,弘光皇帝不但找到機會成功脫逃,而且不知道從哪里找到了一把長槍與清軍展開廝殺,最后在陣前連殺五名清軍后才戰死沙場。
對于弘光皇帝來說,這是最名譽的結局,甚至連弘光皇帝身邊的這些文官、宦官都認為對于弘光皇帝這樣的結局近于完美,總比莫名其妙地突然暴斃要好得多,而且也保全了這位大明皇帝的最后聲譽。
雖然之前弘光皇帝是貶多于褒甚至到了極其不堪的地步,但是他卻有這么一個近于完美的結局只能重新蓋棺定論,而且根據周之升的密報,弘光皇帝在彌留之際還留下了遺言并命令司禮監秉筆太監盧九德將遺言寫成詔書,甚至還在詔書上用了御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