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的江淮大地已經是戰火連天。
與張獻忠剛一出場就被無名小兵一槍刺死不同,在這場大戰之中攝政王多爾袞可以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讓清軍士氣有了一個根本性的提升,甚至連豪格、多鐸、孔有德這樣的敗軍之將都是硬著頭皮與越明軍展開大戰。
雖然劉永錫部署在江北的四個重兵集團張博易、王普祥、王之仁與張煌言都進行了全面動員,但是清軍在兵力仍然是占據絕對優勢,并很快把兵力優勢轉換成了戰略優勢。
現在損失最大的王之仁已經只能退守淮安府,如果不是揚州的張煌言全力救援王之仁,恐怕淮安城已經被清軍攻破,但即使如此現在王之仁也只能繼續堅守而無法策應徐州的張博易。
而鳳陽方向的王普祥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雖然王普祥已經調動全部兵力策應張博易,但是由于安徽巡撫邢勝平率領主力跟隨劉永錫一起出征,所以只有一旅之眾的王普祥也是分身無術,現在只能一面動員州郡兵組織下一輪攻勢,一面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徐州的張博易身上。
王普祥很清楚張博易如果堅持不住,兩翼的淮安府、鳳陽府都會被清軍的潮水攻勢直接淹沒。
現在的彭城伯張博易與他的三旅之眾可以說是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雖然在兩次動員之后張博易手上也只有二十七個營的兵力,但不管清軍的攻勢到底有猛烈,張博易還是堅持了下去。
雙方在徐州附近已經展開了上百次大小戰斗,很多營頭、牛錄的傷亡都超過了三分之一,張博易手上充當救火隊的幾個營頭更是補充了四五次之多,現在多爾袞總算明白多鐸、豪格為什么會在江南敗下陣來。
張博易所部在越明軍只能算是偏師,可在劉永錫大舉親征江西、湖廣的情況下清軍到現在還是拿不下徐州城,而且更重要的是張博易的部下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炮兵都有著清軍野戰決勝的決心與勇氣。
因此不管清軍的攻勢多么猛烈甚至動用了紅衣大炮,但是徐州仍然是一塊堅強無比的礁石把清軍的攻勢掩了回去,清軍動用騎兵他們也敢動用騎兵,清軍動用步兵他們同樣敢動用步兵,清軍用上攻城器械他們也用上守城器械,哪怕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擊他們也同樣用紅衣大炮回敬,直到現在仍然是難解難分。
雖然張博易手上只有三個步兵旅二十余營,但是明國第一次把他們驚人的人力資源真正發揮出來,一個個步隊、馬隊、步營、馬營雖然在戰斗遭受重大損失,但是很快又因為大量新兵的補充重回戰場。
但是多爾袞也知道越明軍即使不是油盡燈枯,也離極限相去不遠,畢竟明國的人力資源再怎么極大豐富,也無法彌補老兵與裝備的巨大損耗,現在許多明軍的營頭兵力與原來相當,戰力卻只有原來的一半甚至只有三分之一。
現在是大清國的最后一次機會,如果搶在越明軍西征大獲全勝之前拿下徐州,那江淮明軍將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自然可以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大清國可以在長期的消耗之中徹底拖垮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