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跟隨豪格多年的固山額真巴哈納卻覺得干掉劉永錫是眼下唯一可行的策略:“沒錯,只要承天皇帝一死,象王普祥、邢勝平這樣的敗軍之將,我們能輕輕松松打幾十個!”
這一年多豪格無數次被越明軍痛打,所以也變得慎重起來:“要干掉承天皇帝劉永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次你們都要盡量聽我安排,讓漢人覺得我們是真心誠意請降,只有真正見到承天皇帝劉永錫的時候聽我號令再動手!”
巴哈納深以為然:“對,我們都聽肅王號令,我就不信了,咱們這一萬兵馬明國還不心動!”
豪格更是笑了起來:“不僅有一萬多兵馬,而且還有我這位肅親王,明國雖然見過戰死的英親王,但是活著而且愿意降明的肅親王,他們肯定是第一次見到,這位承天皇帝肯定會第一時間接見我們!”
不管是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代,不要說肅親王這個級別的大人物,哪怕是統領幾百兵馬的蒙古貴族與漢將來降,努爾哈赤與皇太極都會親自出城迎接,甚至還有更高規格的接待并想盡一切辦法籠絡他們。
而承天皇帝既然是開國雄主,那么肯定也會按照這個思路來操作,而大清國之前之所以沒能干掉劉永錫,完全是因為見不到這位承天皇帝本人。
因此豪格信心十足地說道:“這次應當有六成希望徹底解決這位承天皇帝!”
只是豪格內心深處總覺得所謂“六成希望”是最低估計,實際情況要樂觀得多,至少有八成希望甚至九成希望解決問題。
只是事情的發展總是偏離豪格的預期。
雖然越明軍第一時間派人過來聯絡并保證豪格原來所有的一切地位與利益都不會受到影響,而且承天皇帝還是會給予格外恩賞,但問題在于豪格降明的消息第一時間就傳得滿城風雨。
不管是對于清國還是明國還是暫時抱觀望態度的墻頭草來說,肅親王豪格降明就是一個最典型的象征**件。
阿濟格在河南全軍盡沒死于陣中,攝政王多爾袞死于滿洲親貴的內訌之中,而現在肅親王豪格又率大軍降明,大家覺得大清國是徹底沒救了。
因此許多原來還持觀望甚至準備與明軍決一死戰的亡命之徒第一時間改變了態度直接降明,他們甚至變得特別積極,恨不得越明軍明天就能攻入北京城,這其中還有不少滿蒙親貴。
而豪格好不容易從山東退下來的上萬將兵也因為這則消息而陷入了極度混亂,雖然很多漢軍與外藩蒙古之前已經鄭重考慮過降明的問題,但是有豪格坐鎮,他們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但是現在豪格既然已經降明,他們自然表現得特別積極。
事實上現在一門心思想要降明的不僅僅是漢軍與外藩蒙古,豪格麾下的蒙古八旗與部分滿洲牛錄都覺得既然要隨豪格降明,不如自己直接與承天朝聯系賣個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