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馬上就有人反駁他:“可承天皇帝不是萬歷、天啟與崇禎這樣不成器的明國皇帝,他是真正的開國皇帝,咱們就算退出關去他照樣會追上來,何況他現在還有這么一個肅王狗腿子!”
一說到肅親王豪格,在場的清國權貴都是鴉雀無聲,他們既然是大清國的頂層權貴,過去肯定多多少少得罪過了豪格,而現在豪格已經是睚眥必報,哪怕只有一點小恩小怨也要抄家滅族,以大家過去折騰豪格的勁頭肯定是死路一條。
大家只恨豪格失勢的時候沒能殺掉豪格留了他一條小命,現在成了大清國的心腹之患,但正因為有豪格在大家才會覺得承天皇帝劉永錫特別可愛:“肅王,你跟承天皇帝打交道最多,最了解承天皇帝,你跟我們說說,這份城下之盟還能改動嗎?承天皇帝劉永錫有沒有足夠的誠意?”
大清國諸位權貴之前已經提出了一個在他們眼中格外屈辱的城下之盟,那就是參照忠貞營與大西軍故事,在北京設置皇后行營總督北邊軍務,以后承天朝的北邊就交給在場這些八旗權貴來鎮守。
但是劉永錫卻是毫不客氣地駁回大清國眼中無比屈辱的這份協議并要求大清國在投降之后全面退出關外,而且關外也將是承天朝的地盤,就連盛京都會設官直接治理,只有黑龍江以北的苦寒之地才會完全交給在場的八旗權貴全權鎮守,除此之外漠南與西域則交由八旗蒙古與外藩蒙古鎮守,而承天朝會全力支持諸位女真、蒙古貴族向北與向西擴張。
對于諸位清國親貴來說,即使是努爾哈赤七大恨起兵之前后金占有的地盤都要比這更大,如果不是豪格逼迫太急,大家根本不會考慮這件事有沒有可行性。
但豪格降明之后,大清國即使退到關外也避免不了犁庭掃穴的命運,所以大家只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承天皇帝劉永錫的仁慈上,而多鐸則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承天皇帝陛下言出如山,是好漢子,他之所以讓我們替他北進與西進,是因為極西有羅剎一國,他希望我們替他征服羅剎國!”
雖然大清國忙于入關,但是這些年俄羅斯人的觸角也慢慢滲入了清國的傳統勢力范圍甚至發生了一些小沖突,所以在場的清國權貴聽多鐸說到羅剎國都不由鎖緊了眉頭:“這件事沒那么容易吧?聽說羅剎國也是一大國,而且我們為什么放棄費盡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地盤,轉身去與什么羅剎國交鋒!”
代善也同明國使者溝通了幾次,大致明白承天皇帝劉永錫的想法:“明國的想法是我們起兵反明,總要付出一些代價,大清國打下來的地盤要交回去,但是我們個人得到的一切可以盡量保留下來,即使不能保留下來他也會給出合理的補償!”
代善這么一說在場的清國權貴都松了一口氣,既然大清國已經快維持不下去,所以大家實際最關心的還是個人的利益得失,既然大家的利益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而且這位承天皇帝的信譽一向不錯,大家都覺得可以與明國天子進行合作。
因此有人就提出了細節問題:“可黑龍江北以及西域都是苦寒之地,越往北越冷,越往西越荒涼,我們拿下來又能有多少好處,而且羅剎人據說都是亡命之徒?”